3.營造普及應用氛圍。充分發揮地方政府、行業組織、系統集成商作用,普及應用技術成熟的智能檢測裝備。組建智能檢測裝備產業聯盟,開展技術交流、行業監測、供需對接等活動。完善創新產品應用政策措施,加大政府采購對智能檢測裝備的支持力度。
專欄 3 示范推廣應用場景
1.機械行業。針對機械行業高精度、高效率、高質量加工帶來的檢測需 求,實現先進制造工藝在線檢測與高效運行,高檔數控機床,壓力容器、壓 縮機、泵閥、密封件等通用機械和軸承、齒輪、液壓件等關鍵零部件精密加 工、裝配、調試、成品檢驗等環節的智能檢測。
2.汽車行業。針對汽車定制化、輕量化、智能化、電動化發展帶來的檢 測需求,實現汽車底盤壓鑄件、傳動系統、車身以及動力電池、整車總裝等 環節的智能檢測。
3.航空航天行業。針對航空航天行業廣泛應用新材料、新工藝、新結構帶來的檢測需求,實現大型結構件、發動機葉片和機匣、航天器艙段、整機等制造裝配的高效、高精度、系統化檢測。
4.電子行業。針對電子行業高潔凈度、超精細加工帶來的檢測需求,實現對膜厚、缺陷、電磁性能等參數的智能檢測。
5.鋼鐵行業。針對鋼鐵生產綠色低碳、提質增效、連續高效等帶來的檢測需求,實現鋼水液面檢測、結晶器漏鋼檢測、鑄坯缺陷、板形控制、板材質量、廢鋼智能分揀等高效冶煉連鑄、先進軋制關鍵環節的精準在線檢測。
6.石化行業。針對油氣儲運、生產加工、氫能利用等應用場景關鍵設備和部件安全、連續、高效的檢測需求,實現生產作業參數、產品質量分析、 關鍵設備和部件運行、生產環境安全監測等關鍵環節的智能檢測。
7.紡織行業。針對加工對象柔性大幅面、易變形、三維立體,加工過程高速動態、瑕疵種類多等帶來的檢測需求,實現紡絲、紡紗、織造、非織造等關鍵環節的智能檢測。
8.醫藥行業。針對原料藥合成晶型控制、高端注射劑和口服制劑生產等關鍵工藝的質量控制和缺陷檢測需求,實現藥品關鍵生產工序和包裝環節的智能檢測。
(四)產業生態優化工程
實施產業生態優化工程,從優質企業培育、急需標準研制、服務平臺建設、數據安全共享、人才隊伍建設等五個方面著手,加大力度完善智能檢測裝備發展生態,營造產業良好發展環境,保障智能檢測裝備產業健康可持續發展。
1.培育優質企業。引導智能檢測裝備企業專業化、差異化發展,培育一批專精特新企業和系統解決方案供應商。培育具有生態主導力的鏈主企業,聯合上下游企業、科研院所,共同開展檢測技術研究、裝備開發和集成應用服務。支持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促進大中小企業創新鏈、產業鏈、供應鏈、數據鏈、資金鏈、服務鏈、人才鏈“七鏈”全面融通。
2.加強標準研制。面向重點行業需求,研制一批檢測技術、方法等基礎標準,開展智能檢測裝備功能、性能、安全、可靠性以及零部件等關鍵技術標準制修訂,開發智能檢測裝備、制造裝備、軟件系統等互聯互通標準。積極參與智能檢測裝備國際標準化工作,推動國家標準與國際標準同步發展。
3.完善產業公共服務。充分發揮現有公共服務平臺作用,開展標準、計量、認證認可、檢驗檢測、試驗驗證、產業信息、知識產權、成果轉化等公共服務。建設一批智能檢測裝備計量測試中心,加大專用計量測試技術的研制。支持有條件的地方政府、產業園區和龍頭企業建設產業集群促進機構,推動智能檢測裝備產業集聚發展。
4.推進數據安全共享。加強智能檢測數據的實時采集、分析與挖掘,鼓勵基礎和共性檢測數據安全共享,提升數據資源的價值。加強產業基礎數據支撐,整合智能檢測各類數據資源,構建智能檢測數據體系及標準體系,推動建設智能檢測大數據體系。開展國內外智能檢測裝備數據對比與性能 評價等,提升智能檢測裝備研制與應用驗證水平。
5.強化人才培養。引導普通本科院校、職業學校加強精密儀器、測量控制、機械電子等相關學科專業建設,優化智能檢測相關課程設置,培養新型高端專業人才。鼓勵產學研用聯合建設實訓基地,培養掌握用戶工藝和檢測技術的復合型人才,打造智能檢測裝備產業創新團隊。鼓勵裝備企業和專業機構開展智能檢測技術培訓。支持企業引進一批海外高層次創新、創業和青年人才,為智能檢測裝備產業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四、組織保障
(一)強化統籌協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