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華大學一幢紅磚墻的老樓里,清華大學實驗室與設備處處長武曉峰對記者說,在儀器設備的開放共享上,清華從上世紀70年代就開始了探索。那時,由于大學科研經費有限,大設備又有運行維護費用,為支持科研、提高設備使用率,清華成立了分析測試基金,用來補助老師們的設備使用費。
“從剛開始的學校出80%,老師出20%,到后來學校出小頭,老師出大頭。學校支持的費用總額一直在增加,很好地發揮了政策引導作用。這種模式被很多所國內高校借鑒。”武曉峰說。
后來,清華在分析中心成功建設的基礎上,陸續支持建設了10個校級公共平臺。通用性強的設備,盡可能在公共平臺上建設,專業性強的設備主要放在對應的院系和研究所里。
在武曉峰眼里,這種校級共享平臺有多層意義:節約了資源,避免設備重復購置,提高資金使用率;集中管理以后,平臺會有專人維護,提高了設備使用質量,延長了設備壽命;搭建了一個新的交流環境,推動不同用戶間的交叉交流;為每一位老師及其研究團隊提供利用儀器設備的機會,促進學校的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
“最近一年多時間,清華正在努力開發儀器設備開放的管理服務系統。這相當于在實體平臺的基礎上,再建一個虛擬平臺,方便用戶通過網絡系統搜索所需設備。用戶在網上預約成功后,刷卡使用,使用結束后系統就會自動扣除費用。” 武曉峰說。這種方式進一步整合了校內設備資源,也把使用者從打電話預約、找人、開發票、付費、報銷等瑣碎工作中解放出來。
武曉峰告訴記者,“我們就是想通過網絡平臺把盡可能多的大型設備納入開放服務系統,因此要求各單位自身利用率不是很高的設備要注重開放共享。如果各單位擁有的儀器設備不開放,別的用戶用不了,必然導致重復購置。更多高校一起做這項工作,肯定會極大提高設備使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