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了解,清華大學是國家發改委立項的高等學校儀器設備和優質資源共享系統(CERS項目)的牽頭單位。目前CERS項目已經在網絡平臺上整合了60多所高校超過1萬臺的儀器設備,價值超過100億元人民幣。
一場需合力應對的挑戰
全國科研院所和高校科研設施與儀器目前對外開放率45%,仍面臨來自人才、制度等多方面挑戰。
據科技部、財政部組織實施的科技基礎條件資源調查,截至2014年底,已掌握了5.5萬臺(套)原值50萬元以上的儀器設備的詳細信息,原值總額780億元。全國科研院所和高校所屬科研設施與儀器的對外開放率為45%。目前,教育部所屬高校共制定各類科研設施與儀器開放管理辦法總計80多項。
探索多年后,武曉峰有這樣一個強烈的感觸:“開放共享一定要有一套制度做支撐。越做好頂層設計,越有利于儀器設備的開放共享。”就拿儀器使用收費來說,必須要有一套定價制度。按照“運行成本補償、非盈利”的原則,清華大學成立了專門的儀器設備開放共享收費標準審核委員會。某儀器開放前,要申請報價,通過審核、公示后才確定最終的收費標準。
近些年,我國高校儀器設備硬件條件發展迅速,但高水平實驗技術人員仍相對缺乏,制約了儀器設備的開放共享質量。武曉峰說:“針對這一問題,CERS項目在對大型設備進行分類的基礎上,遴選了示范機組,由示范機組負責組織面向兄弟高校的技術人員培訓。”
武曉峰認為,國家應該進一步打通科研儀器設備開放共享的各項具體政策,進一步增強政策合力。“希望從國家層面規劃建設一些公共技術條件平臺,盡量減少研究人員拿自己的科研經費買設備,避免重復購置。臺灣就在大學建貴重儀器中心,大學教授、校外的科研人員等都可以使用,這種做法值得借鑒。”武曉峰說。
“作為企業,我們特別希望能有更便捷的網絡平臺去搜索設備資源,而不是靠撞運氣去碰、去找。”謝謙說。
科技部基礎研究司相關負責人介紹,下一步他們將繼續加快國家網絡管理平臺建設工作,2015年底前基本建立。2016年指導管理單位按照統一的標準和規范建立本單位在線服務平臺,并完成管理單位在線服務平臺與國家網絡平臺的對接。
后補助機制是《意見》的核心內容,它能充分調動科研設施與儀器管理單位向社會開放的積極性。科技部基礎研究司相關負責人表示:“科技部會同財政部已經形成了初步的開放共享評價指標體系。下一步,科技部將密切配合財政部,結合試點工作,做好試點單位與后補助的有效銜接,共同推動后補助機制的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