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加快形成綠色低碳生產生活方式。深入推進工業、建筑、交通等領域綠色低碳轉型。大力發展海上風電、光伏發電等清潔能源,積極安全有序發展核電,加快構建新型能源體系和新型電力系統。制定綠色低碳產業引導目錄,布局發展一批低碳零碳負碳新材料、新技術、新裝備等產業項目,加快綠色科技成果轉化應用。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建立統一規范的碳排放統計核算制度,穩步推動能耗“雙控”向碳排放總量和強度“雙控”轉變。健全碳排放權市場交易機制,提升生態系統碳匯能力。
九、強化民生保障服務,共享高質量發展的成果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實施“民生十大工程”,積極探索共同富裕有效路徑,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省人民群眾。
(二十五)構建優質均衡公共服務體系。聚焦就業、教育、醫療、養老等重點領域,健全為民辦事長效機制,提高基本公共服務保障能力。完善重點群體就業支持體系和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制度,實施產業技能根基工程,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推動基礎教育強基創優、職業教育提質培優,引導規范民辦教育健康發展,促進教育公平與質量提升。推進優質醫療資源擴容提質和均衡發展,構建強大的公共衛生和醫療服務體系,建設高水平健康廣東。廣泛開展全民健身活動,構建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提升“一老一小”服務能力,樹立全齡友好理念。
(二十六)增加高品質精神文化供給。加強革命遺址、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實施早期嶺南探源工程和嶺南文化“雙創”工程。扶持文藝精品創作,培育一批德藝雙馨的文學藝術名家大師,推出更多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精品力作。積極培育文化龍頭企業,加快發展新型文化企業、文化業態、文化消費模式,建設文化創意新高地。推進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發展,加快打造粵港澳大灣區世界級旅游目的地。
(二十七)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持續優化初次分配格局,健全勞動者工資決定、合理增長和支付保障機制,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開展擴大中等收入群體行動。深入實施全民參保計劃,穩步提高統籌層次和待遇水平,推動社會保障從“制度全覆蓋”轉向“人群全覆蓋”。規范發展第三支柱養老保險,完善多層次的養老保險體系、醫療保障體系和分層分類的社會救助體系。健全轉移支付機制,大力發展公益慈善。
十、統籌發展和安全,守住高質量發展的安全底線
堅定不移貫徹總體國家安全觀,科學把握風險動態變化,加強經濟安全風險預警防控機制和能力建設,確保不發生系統性風險。
(二十八)堅守糧食安全底線。落實耕地保護和糧食安全黨政同責,加強永久基本農田特殊保護和糧食生產功能區建設,嚴格耕地用途管制,嚴守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紅線。實施糧食安全強基工程,深入開展農田整治提升行動,推進灌區現代化改造,保持糧食播種面積和產量穩定。深入實施“粵強種芯”工程,推進優勢種業基地建設,打造國家級生物育種中心。壓實“菜籃子”市長負責制,做好重要農產品保供穩價工作。
(二十九)強化能源資源安全保障。完善數字電網、油氣管網和能源產供儲銷體系。持續優化電網主網架結構,加快推進骨干電源配套電網規劃建設。統籌協調煤炭、天然氣資源,推進建設一批支撐性調節性電源項目,保障電力供應安全可靠。持續強化重要能源戰略物資儲備能力。進一步優化建材非金屬礦產資源的合理開發。
(三十)防范化解重點領域風險。建立健全經濟安全風險監測預警體系、信息共享機制和應急處置制度,嚴防房地產、金融、財政等重點領域風險疊加共振。強化金融風險監測防控平臺建設,推動完善中小法人金融機構治理體系。扎實做好穩地價、穩房價、穩預期工作,穩妥有序推進房地產風險化解處置。嚴格落實地方政府債務限額管理,堅決遏制新增隱性債務。
十一、強化組織保障
(三十一)加強組織領導。堅持把黨的領導貫穿新時代廣東高質量發展全過程各方面。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加強組織領導和統籌協調,健全工作機制,強化政策支持和要素保障,形成上下貫通、左右銜接的工作格局,持續用力、久久為功,一抓到底、善作善成,確保習近平總書記、黨中央重大決策部署在廣東落地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