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梯度培育優質企業。鼓勵骨干企業和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研發機構等開展戰略合作、兼并重組,提升技術水平和產業規模,加快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鏈主”企業和骨干企業。加強精準服務、示范引領和政策支持,引導特色明顯、創新能力強的中小企業專注細分產品市場的拓展、產品質量的提升和名優品牌的培育,推動儀器儀表中小企業向“專精特新”發展,培育一批儀器儀表領域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和“小巨人”企業,搶占儀器儀表產業發展制高點。推動在蘇研發創新平臺與國內外知名高科技企業、科研機構合作,在儀器儀表等領域,孵化和培育一批本土科技型中小企業。
(七)強化標準支撐引領。面向重點行業需求,鼓勵龍頭企業參與儀器儀表核心技術、檢驗檢測等國家標準、國際標準制(修)訂,鼓勵社會組織、企業制(修)訂產業急需的團體標準和企業標準,提升標準話語權。支持優勢企業、科研院所、第三方機構等搭建基于實際制造場景的儀器儀表試驗驗證平臺,與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共同制定中試技術規則和標準。
(八)促進產業集聚發展。圍繞各地產業基礎條件和功能定位,引導資源和創新要素向產業基礎好、發展潛力大的地區集聚,建設一批優勢互補、各具特色的儀器儀表產業基地,創建一批省級儀器儀表產業園,推動區域合理布局。蘇州發揮產學研綜合優勢和高端裝備制造能力,重點發展實驗分析儀器、試驗機、光學儀器、電子測量儀器、大型影像設備、海洋監測儀器等,全力打造全國領先的高端科技儀器產業發展先進制造業集群。無錫以智能檢測為重點發展方向,核心發展X射線智能檢測、機器視覺檢測、近紅外檢測設備等智能檢測產品,拓展量子精密測量未來產業,帶動整體產業集群創新突破。淮安以溫度、壓力、流量、液位、物位測試等工業自動化儀表為產業特色,并向高精度、高穩定性和成套智能化系統拓展,加快產業集聚發展。
(九)健全產業服務體系。鼓勵儀器儀表企業的儀器設備、測試平臺等資源開放共享,支持建設產品質量、檢驗測試、質量認證、場景驗證、成果轉化、應用推廣等多元化儀器儀表領域公共服務平臺,建立健全儀器儀表公共服務體系,提升重點領域計量監督和產業公共服務能力。
(十)深化區域與國際合作。深化與長三角區域內的上海工業自動化儀表研究院、中國計量大學等儀器儀表領域各類高端科技創新資源協同對接,共同開展產學研用創新、人才培養等方面的合作。鼓勵儀器儀表企業積極參與國際交流與合作,提升技術研發、品牌建設國際化水平。鼓勵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自主品牌的高端科技儀器企業加強境外應用市場開拓,通過在海外設立研發、生產機構等形式,推動高端儀器儀表產品接軌國際市場,加快融入全球產業鏈。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發揮省制造強省建設領導小組作用,統籌協調全省儀器儀表產業發展的戰略研究、重大決策、工作部署。建立省市聯動、部門協同的工作機制,加強產業發展形勢研判,協同推進重點任務落實,推動產業健康有序發展。
(二)加大政策支持。積極爭取國家有關政策資金支持,用足用好制造強省建設專項資金,組織實施協同創新攻關項目和首臺(套)重大裝備示范應用項目,支持儀器儀表企業開展技術創新、研發攻關、示范應用、平臺建設、智改數轉網聯等工作。支持金融機構為儀器儀表企業提供個性化信貸和融資服務。發揮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基金的引導帶動作用,引導社會資本參與儀器儀表行業投資。
(三)強化人才支撐。加強儀器儀表相關學科專業人才培養,鼓勵儀器儀表企業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合作,創新產學研合作培養模式,共同培養跨學科的交叉復合型人才和工程型人才,增強高水平人才供給。大力弘揚工匠精神,鼓勵工匠名人開設人才創新工作室,加強職業教育、技術再培訓等,大力培育產業應用型人才。
(四)創造良好環境。發揮產業協會、產業聯盟、促進組織等行業組織的橋梁紐帶作用,加強儀器儀表產業動態監測,深入開展儀器儀表技術和產業發展戰略研究,及時反饋問題和建議。支持行業集聚地區運用市場化手段,打造具有行業影響力的儀器儀表展會或論壇。組織儀器儀表企業參加斯圖加特質量控制及儀器儀表展覽會、中國國際測量控制與儀器儀表展覽會、中國國際科學儀器及實驗室裝備展覽會、世界智能制造大會等國內外專業展會和大型經貿洽談活動,提升江蘇儀器儀表品牌影響力和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