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程機械工業協會會長祁俊說,“中國進行了長達四五年的激進銷售,打破了工程機械市場生態的平衡。反觀國外成熟市場,盡管工程機械也會采用信用銷售模式,但他們擁有完善的信用控制體系和更加規范的法律處理程序。中國的商業環境有所不同,在這種情況下,激進的信用銷售,過度利用金融杠桿必然讓整個行業付出慘痛的代價。”
巨大的市場存量、不斷降低的使用率以及頻繁出現的款項拖欠甚至違約事件,讓這個曾經繁榮一時的行業,開始考慮通過政府的力量,給工程機械行業去產能、出庫存。
但他們卻發現,困難重重。目前圍繞老舊設備的報廢問題,還缺乏政策層面的保障和支持。
早在2014年10月,工信部發布《關于做好“十三五”期間重點行業淘汰落后和過剩產能目標計劃制訂工作的通知》,要求加快環保、能耗等不達標的落后產能的退出,推進結構調整,這一目標計劃涉及到了煉鐵、煉鋼、焦炭、鐵合金、電石、電解鋁、銅冶煉、鉛冶煉、水泥、造紙等14個重點行業,已經面臨巨大設備保有量壓力的工程機械行業卻并不在列。
中國工程機械協會副會長蘇子孟說,推行退出制度在現實層面面臨著重重阻力。首先,不同于消費品,工程機械產品是生產資料,能夠給用戶帶來經濟收益,即便實行強制報廢,政策方面也很難給予補貼支持。但對設備的擁有者,無償報廢顯然又很難接受。其次,有相當一部分工程機械產品流向了礦山或其他偏遠地區,執法力量難以覆蓋。再者,對產品的定性也成問題。
另類去產能
雖然存在諸多困難,但行業關于淘汰現有設備存量的呼聲卻不斷高漲。玉柴集團董事長晏平在今年兩會上呼吁,“工程機械必須強制上牌和報廢。”過去兩年,作為人大代表的晏平一直密切關注國企改革的話題,今年則將目光投向了工程機械行業的監管問題。
晏平表示,國家對工程機械的管理,要逐步向管理機動車的方向靠攏。和工程機械缺乏管制不同,早在1997年,我國就頒布了《汽車報廢標準》,對機動車報廢年限就有了明確的規定,然而工程機械行業的報廢卻遲遲沒有標準。晏平認為,不僅節能減排任務迫在眉睫,淘汰落后產能、促進工程機械行業技術進步,也是實行強制上牌和報廢制度的要義所在。
據了解,目前,700萬臺市場在用工程機械設備中,處于國零排放標準的設備接近200萬臺,處于國一排放標準的設備接近40萬臺。240多萬臺落后、老舊設備騰出的市場空間,對于這個產業亟待解決的去庫存難題和技術升級需求而言,意義重大。
晏平認為,實行強制上牌和報廢制度,企業在更新生產設備時,就可放心淘汰落后產能。這在減輕企業負擔的同時,從生產源頭加速了企業的技術升級,整個行業發展生態都可以因之受益。
過去兩年,中國工程機械工業協會也一直向工信部、發改委建言,希望在用設備的管理機制能夠盡快建立。在工程機械協會看來,撇開產能過剩不說,僅從空氣治理這個角度講,淘汰也勢在必行。
祁俊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一臺20噸級的挖掘機運行一小時大約消耗20升柴油,工作一天大致相當于30臺私家轎車的排放量,北京市10萬臺的在用設備則大致相當于300萬臺私家車的排放。而全國700萬臺的工程機械總量,帶來了相當于2.1億臺私家車的排放。
國家工程機械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副主任雷曉衛向經濟觀察報介紹,盡管與汽油發動機相比,柴油發動機的氮氧化物排放量要少一些,但柴油發動機在工作時會產生大量碳顆粒,即我們通常看到的“黑煙”,它是構成PM2.5的污染源之一。此外,老舊設備的液壓系統容易出現滲漏油的現象,也會導致環境污染和資源浪費。
環保部將于2016年4月1日正式實施的“國三標準”,為緩解工程機械行業產能壓力提供了政策支撐。不過,從政策本身看,這只是對生產銷售環節新增產能的一種控制。而對于巨大的市場存量,尚未有具體化解的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