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云計算、云存儲和災備系統陸續上線,中科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海量存儲環境逐步投入使用,數據中心服務能力得到了全面提升。目前,每月新增備份數據50TB,總存儲數據量達3PB,數據中心服務已成為中科院科研信息化應用與發展的基本公共服務。
數據中心是以數據資產為核心的信息化基礎設施,也是現代科研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中科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牽頭中科院“十二五”信息化專項科技數據資源整合與共享工程(數據工程)實施,旨在建設統一運行服務的海量存儲環境,規劃總容量50PB,存儲架構包括北京中關村數據中心、懷柔備份中心和12個布局全國的區域分中心,形成覆蓋全院的數據存儲網絡。
圍繞數據工程海量存儲、云計算等關鍵技術,中科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已申請相關專利10余項,取得軟件著作權12項,基本實現將存儲、處理與應用等資源整合為“數據云”一站式服務。中科院科學數據庫、ARP系統、網站群、超算等運行數據,中科院檔案館數字化資料,天文、空間、遙感、高能等大科學裝置的數據,來自科研院所的重要數據等開通或開始使用數據中心服務。目前已為40家單位提供數據存儲備份,為60多家用戶提供云計算應用服務,來自院內外的6萬多注冊用戶在數據云進行數據查詢下載。
數據工程緊密契合科研應用,開發了生物信息學分子數據分析環境、地理空間數據云等服務,將數據下載處理模式升級為讓用戶按需選擇數據源、處理模型的云服務模式。研發部署了云計算系統,為中科院信息化、先導、重點基金、科技支撐計劃等20多個項目提供支持,數據工程以服務創新支撐數據應用。
近年來,中科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與30多家企事業單位開展合作,如與東莞市人民政府、南京江寧經濟技術開發區、長春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等達成戰略合作,共同營建數據云中心,2012年獲得中國產學研創新合作獎。面向公共領域如交通管理、食品安全、新材料研發等挑戰,2013年獲批成立大數據應用服務技術北京工程實驗室,起航大數據創新事業。隨著異地多中心災備環境竣工使用,2014年8月成功競標北京市地方稅務局容災服務項目。以及在南京組織“凌云計劃”服務,在東莞成立“云災備宏達實驗基地”等,在服務科研的同時,著力開展面向電子政務、中小企業需求的創新服務。
通過實施數據工程,中科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將云計算、云存儲提升為面向全院的數據中心公共服務,同時以應用為牽引,積極推動和參與數據應用創新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