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器儀表商情》:1965年至1979年你負責用“交叉電容法”建立了國家電容標準。在此過程中,你經過多年鉆研,提出了一種獨特的“變動邊界微擾法”,解決了相關的一些難題。
張鐘華院士:在上世紀60年代,我國的電學計量基準的準確度為10-5量級。1956年,澳大利亞的科學家湯普遜(A. M. Thompson)提出了一種新型的原理“交叉電容法”。據此可以建立準確度達到10-7到10-8的電容計量標準,比原來提高兩個數量級。計量院負責建立國家電容基準的課題組也準備研制類似的裝置。但是,要建立該種裝置需要高超的機械加工裝置,超出了我國的能力。我接受了這一任務后,打算發展一種新型的計算方法,用實際電極加工誤差的數據進行修正,以提高整個裝置的準確度。此種想法后來得到成功,我們提出的新型計算方法稱為“變動邊界微擾法”。用該法進行修正后我國建立的國家電容基準達到了1×10-7的準確度,屬于國際先進行列。
《儀器儀表商情》:1995年您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長期從事電磁計量基、標準的研究。其主持完成的“量子化霍爾電阻基準”課題獲2007年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這一成果是怎么產生的?
張鐘華院士:量子化霍爾效應是德國科學家克里青(von Klitzing)在1980年發現的。利用此種效應可以建成準確度極高的電阻計量基準??死锴嘁蛟擁椫卮蟀l現榮獲了1985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