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是從那時起,尤立星開始了SSPD的產業化運作,創立了賦同量子科技。除了探測效率,他還關心產品的成品率,以及不同應用領域技術支持和迭代的問題。
“許多學術研究的套路,就是通過不斷刷新指標來積累論文,或者換一種材料發一篇論文。”尤立星坦言,單純從科研角度出發,選什么材料不重要,追求極致最重要。“但制作科研儀器這還不夠,它的最終目的是有用且好用。”
因此,當潘建偉給出了那個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時,尤立星團隊才能憑借相對穩定的成品率,用最短時間測試并篩選出符合需求的批量化探測器。其間,他的團隊還實現了NbN材料SSPD在光通信波段98%的系統探測效率,并將這一世界紀錄保持至今。
尤立星告訴《中國科學報》,他在最“頂尖”的論文中都不是擔當第一作者或是通訊作者,他在其中更像是一名支撐者的角色,幫助中國量子領域的諸多科研團隊解決實驗科學問題,這才是他的價值所在。
尤立星。受訪者供圖
管理高手
高端科研儀器的研發通常需要多學科交叉融合才能完成,尤立星特殊的學術背景起到了關鍵作用。
2003年,從南京大學博士畢業的尤立星開始了海外的博士后研究生涯。4年里,他從瑞典查爾姆斯理工大學輾轉荷蘭特文特大學,再到美國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院(NIST),在哪兒都不安分。他笑言,自己的博士后時光是在“游學”中度過的。
尤立星本有機會繼續留在美國,“但跟著國外老板干,總有一種打工人的感覺”。2007年,他選擇“回家”。
當時,上海微系統所正計劃啟動超導單光子探測方向的研究,這和尤立星的研究領域比較契合。于是,他白手起家,建團隊、搭平臺。
“雖然那些年我一直圍繞超導電子學做研究,但并未涉足SSPD的具體研究。在瑞典,我更關注基礎研究,內容與高溫超導約瑟夫遜結器件有關;到了荷蘭,接觸的是磁探測相關研究;到了美國,又轉向太赫茲探測有關研究。”
然而,正是這段不夠“專注”的科研經歷讓他有了豐富的知識儲備,也更容易接受新鮮事物,很適合做交叉學科研究。他能迅速把握單光子探測器從無到有的技術鏈條到底需要什么。
SSPD系統包含了芯片、制冷、光學和電子學系統四大部分。“沒有人能在所有方向都做到頂尖,我只需在各個環節找到擅長的研究人員或利用已有的成熟技術,最終合力把與儀器有關的科學問題解決好。這才是儀器研發的根本思路”。
尤立星在組建團隊時非常注重成員的不同背景方向,有做器件物理的、有做光學的、有做低溫的……“我們團隊的最大特點就是交叉程度非常高。”尤立星提到,這樣的團隊組合到了產業化階段,在解決用戶不同環節的問題需求時能發揮奇效。
在賦同量子科技高管張成俊博士心里,導師尤立星最突出的個人能力也許不是科研能力,而是管理能力。
“要讓一臺實驗室儀器變成一個市場化產品,光靠一個人戰斗必輸無疑。”張成俊說,“尤老師有一種魔力,從不給我們下績效指標,但總能成功激起我們的內生動力。”
尤立星則笑著回應,自己非常擅長壓力傳導,他曾把潘建偉的微信一字不落傳達給每一位團隊成員。這不僅是壓力共擔,也是使命和榮譽共擔。
張成俊還提到,在尤立星的引導下,企業團隊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文化。從研發到生產各個環節的員工都要走進產品的應用場景中,到高校、科研院所、高技術企業的實驗平臺,與那些一流學者、專業技術人員交流、向他們學習,發現自己的不足。
公司還會定期把客戶使用產品后取得的科研成果介紹給員工,把他們的個人勞動和重要的科研產出以及取得的社會效益聯結起來。
“在高端科研儀器這個嚴重‘卡脖子’領域,沒有使命感,我們‘活’不到現在。”張成俊認為,這些正反饋對團隊而言十分重要,它會增強每一位員工的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