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是鞏固提升優勢產業領先地位。當前,我國軌道交通裝備、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新能源汽車、光伏、通信設備、動力電池、稀土等產業處于并跑乃至領跑位置,這是我國制造業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邁進的重要標志,必須把這個優勢鞏固好、發揮好。我們要加快強鏈延鏈補鏈,擴大規模優勢,增強技術優勢,促進上下游供需對接、協同發展,提升全產業鏈競爭力。要增強高端產品供給能力,促進稀土在航空航天、電子信息、新能源等領域高端應用。要加強新技術新產品創新迭代,高度關注新技術突破引發的顛覆性變革,找準風險點位,及時優化調整發展策略。針對部分領域產能過剩風險,要加強規范引導和質量監管,提高產業集中度,推進產業集群化發展。
三是積極培育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目前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占GDP比重約13%,我們要統籌技術創新、規模化發展和應用場景建設,積極發展新質生產力,努力搶占全球產業競爭制高點。要培育更多新支柱新賽道。用好國內大市場和豐富應用場景,發展壯大新能源、新材料、智能網聯汽車等新興產業,推進北斗在通信領域、大眾消費領域規模應用,積極培育生物制造、商業航天、低空經濟等新的增長點。要前瞻布局未來產業。制定實施培育未來產業的政策文件,推動人工智能、人形機器人、元宇宙、下一代互聯網、6G、量子信息、深海空天開發等前沿技術研發和應用推廣,構筑未來發展新優勢。
四是推進人工智能賦能新型工業化。人工智能是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戰略性技術,已在研發設計、生產制造等領域嶄露頭角,成為新型工業化的重要推動力。大力推進數字產業化,發展壯大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夯實算力、算法、模型、數據等技術底座。堅持“建、用、研”統籌推進,完善5G、算力、工業互聯網等數字基礎設施和服務體系,加快建設5G工廠。加快制造業數字化轉型,深入實施中小企業數字化賦能專項行動,切實解決中小企業不愿轉、不敢轉、不會轉等問題。大模型技術的一個側重點是在生產領域的應用,要以人工智能和制造業深度融合為主線、智能制造為主攻方向、場景應用為牽引,統籌布局通用大模型和垂直領域專用模型,從供需兩端發力,營造創新生態,高水平賦能新型工業化。深入實施智能制造工程,大力發展智能產品和裝備、智能工廠、智慧供應鏈。
全面提升企業綜合實力,加快建設世界一流企業
記者:在全面提升企業競爭力方面,我們取得了哪些成效?下一步將從哪些方面發力?
金壯龍:企業是推進新型工業化的主導力量,企業強才能工業強。近年來,我國企業綜合實力大幅提升。突出體現在:一是企業數量大幅增加。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量由2012年的34.4萬家增加至2023年11月底的48.3萬家。我國中小微企業數量超過5200萬戶,高新技術企業數量達46.5萬家,成為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的重要源泉。二是骨干企業加快壯大。2023年入圍世界500強的中國企業有142家,位居世界第一,其中制造業企業數量達到63家。中國制造業企業500強營業收入增長至51.06萬億元,比2012年翻了一番。三是專精特新企業加速涌現。已培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10.3萬多家,“小巨人”企業1.2萬家,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1186家。
下一步,要破除各類市場障礙,激發優質企業的活力和優秀企業家的創造力,加快建設世界一流企業。
一是發展壯大產業鏈骨干企業。堅持“兩個毫不動搖”,發揮中央企業在重要產業鏈中的龍頭中樞作用,勇當現代產業鏈“鏈長”。促進民營經濟做大做優做強,依法保護民營企業產權和企業家權益,引導民營企業堅守主業、做強實業、轉變動能,自覺走高質量發展之路。支持龍頭企業優化整合產業鏈創新鏈價值鏈,加快成為具有生態主導力和產業鏈控制力的一流企業。
二是促進中小企業專精特新發展。全面落實中小企業促進法,堅持管理和服務并重、發展和幫扶并舉,完善中小企業工作體系、政策法規體系、服務體系和運行監測體系。構建優質企業梯度培育體系,加大財稅、金融、人才、知識產權、數據等方面支持力度,激發涌現更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健全防范化解拖欠中小企業賬款長效機制,切實保護中小企業合法權益。
三是促進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實施促進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攜手行動”,引導大企業向中小企業開放各類創新資源要素,共享產能資源,支持和帶動中小企業創新。鼓勵大企業先試、首用中小企業創新產品,促進中小企業配套產品推廣應用。
(人民日報 記者:王政、劉溫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