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部長金壯龍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將積極培育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目前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占GDP比重約13%,我們要統籌技術創新、規模化發展和應用場景建設,積極發展新質生產力,努力搶占全球產業競爭制高點。要培育更多新支柱新賽道。用好國內大市場和豐富應用場景,發展壯大新能源、新材料、智能網聯汽車等新興產業,推進北斗在通信領域、大眾消費領域規模應用,積極培育生物制造、商業航天、低空經濟等新的增長點。要前瞻布局未來產業。制定實施培育未來產業的政策文件,推動人工智能、人形機器人、元宇宙、下一代互聯網、6G、量子信息、深海空天開發等前沿技術研發和應用推廣,構筑未來發展新優勢。
構建以先進制造業為骨干的現代化產業體系——訪工業和信息化部黨組書記、部長金壯龍
近年來,我國工業發展取得哪些成果?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有哪些具體任務?下一步如何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針對這些問題,工業和信息化部黨組書記、部長金壯龍日前回答了記者提問。
站在新的更高起點上,鞏固增強工業經濟回升向好態勢
記者:近年來,我國工業發展取得哪些成果?當前工業經濟發展態勢如何?下一步將如何發力?
金壯龍: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舉旗定向、掌舵領航,就推進新型工業化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作出一系列重要論述,極大地豐富和發展了我們黨對工業化的規律性認識,為推進新型工業化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我國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新型工業化步伐顯著加快,產業整體實力、質量效益以及創新力、競爭力、抗風險能力顯著增強,工業化發展站在新的更高起點上。
工業“全”“多”“大”獨特優勢更加明顯。一是體系全。我國擁有41個工業大類、207個工業中類、666個工業小類,是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二是品種多。在500種主要工業產品中,我國有四成以上產品產量位居全球第一,個人計算機、手機、空調、太陽能電池板等一批重要產品產量占全球一半以上。三是規模大。2022年我國全部工業增加值達到40.16萬億元,占GDP比重達到33.2%;制造業增加值達到33.5萬億元,幾乎比2012年翻了一番。我國是世界制造業第一大國,制造業增加值占全球比重約30%,連續14年位居全球首位。
制造業“強起來”的步伐持續加快。產業結構加快升級,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占規上工業的比重從2012年的9.4%提高到2023年前三季度的15.3%,裝備制造業占比從28%提高到32.9%。在一些重點領域和關鍵賽道上,形成一批具有全產業鏈競爭力的優勢產業。出口結構持續提升,2023年前三季度,新能源汽車、鋰電池、光伏產品等“新三樣”合計出口同比增長41.7%。區域布局不斷優化,建設45個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主導產業產值超10萬億元、合計約占所屬行業總產值的三成左右。
信息通信業實現跨越式發展。建成全球規模最大、技術領先的信息通信網絡,算力規模全球排名第二,累計建設5G基站328.2萬個,實現“市市通千兆”“縣縣通5G”“村村通寬帶”。技術產業實現從“跟隨模仿”到“引領創新”,5G標準必要專利聲明量全球占比達42%,6G、量子通信等前沿技術研發處于全球第一陣營。融合應用加速賦能經濟社會各領域全過程,我國已成為全球最大、最活躍的數字消費市場,工業互聯網應用已融入49個國民經濟大類。安全保障能力不斷增強,網絡安全產業總體規模突破2000億元。
總體來說,我國工業發展取得長足進步,但仍處在由大變強、爬坡過坎的重要關口。當前,國內持續發展的確定性因素和有利條件不斷增多,特別是去年9月22日至23日全國新型工業化推進大會的召開,為我們工作注入了強大信心和力量。此外,我國還面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帶來的歷史性機遇,近年來通過搶下“先手棋”,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等部分關鍵領域已形成先發優勢。面向未來,我們有信心、有能力把握機遇、應對挑戰,推動新型工業化不斷取得新突破新成效,為中國式現代化構筑強大物質技術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