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天佑認為,要想做好智能制造,必須做到把研究、技術開發及產業化協同發展,因為只有嚴格地協同,才能實現計算資源和物理資源的深度融合,物理資源掌握在企業,計算資源的技術掌握在高技術公司,解決科學難題在科研院所,三者結合起來才能真正解決問題。
中國工程院院士孫優賢建議通過自主創新打破國際壟斷,解決制造業面臨的問題。“目前,我國工業關鍵裝備的高端控制系統80%以上依賴國外進口,尤其是成套專用控制系統,已成為制約我國智能制造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孫優賢表示,由于這些成套專用控制系統有著高可靠性、高實時性、高精確性的苛刻要求,想要自主研發高安全成套專用控制裝備并非易事。但孫優賢在會上也表示,經過十多年的研究,他與他的團隊已成功研制了高安全成套專用控制裝置及系統,形成了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體系,這將對實施“中國制造2025”具有戰略意義。
創新是主旋律
在經濟進入新常態的背景下,智能制造大有可為。
“智能制造可以推動創新主體的高效互動、產品的快速迭代、模式的深刻變革、用戶的組織參與,并激發全社會的活力、提高創新資源、縮短技術商業化周期。”北京康拓科技有限公司副總裁、自動化學會理事王迎春認為,智能化是技術創新最活躍的領域,也是國家競爭力和綜合實力的體現,促進智能化的發展,加快建設國家智能化的創新體系,才能從根本上推動智能化、綠色化、服務化,從根本上保證工業經濟的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和發展。
在厘清智能制造和工業化的關系時,王迎春總結道,智能制造是工業自動化的關鍵。“眾多的省份在推進制造業轉型升級過程中,都把智能制造變成了優化生產的根本路徑,特別是在互聯網和產品工業的融合中,智能制造成為產業轉型的主攻方向。”
但同時,我國的智能制造發展仍處于起步階段,智能制造也需要通過完善的控制系統及升級信息系統來實現。“中國要想在較短的時間內實現更快的發展,與其他國家一決高下,就要做好全局工作,在工業自動化這個關鍵點上有長足進步。”王迎春說。
智能制造是自動化升級的技術關鍵,更是工業自動化水平的最高體現。“智能制造能夠提升傳統的制造水平,滿足高新技術發展要求,有助于緩解環境和資源對制造行業的制約,推動智能化生產方式發生全新的改變,為現代技術服務提供保障。”王迎春說。
智能制造也對工業自動化提出了更多要求。首先是技術要深度融合,這是實現安全、可靠、高效生產和實時檢測、控制的基礎;其次,服務也要互相融合,以工業自動化所產生的海量數據為基礎,由被動性服務向主動性服務轉移,利用數據的驅動技術,使智能制造惠及全社會。
諸多仍待完善的方面
既然智能制造與工業自動化水平息息相關,工業自動化的發展瓶頸就需要正視與解決。其最大的障礙是知識產權問題,王迎春呼吁自動化行業相關單位要實現原創式的創新,突出核心技術、產品特點,避免同質化的特征,以技術創新、產品創新為動力,創造良好的競爭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