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項《2018年手機保護套比較試驗》結果鬧得沸沸揚揚。根據結果顯示,線上線下熱賣的28個品牌30款手機殼進中有5款手機殼檢出了有毒有害物質,其中不乏小米和蘋果這樣的知名品牌。
手機殼是消費者每天高頻使用和接觸的物品,據工信部《2017年通信業統計公報》顯示,我國手機用戶總數已達到14.2億戶,手機用戶普及率達102.5部/百人。其中,75%的手機用戶選擇使用手機殼,我國有10億手機殼用戶。全國手機殼近七成來自深圳,年產值約200億元。
手機殼雖然有很大的應用市場,但是安全性卻一直沒有得到保證。根據檢測發現,有5款手機殼檢出了有毒有害物質,且檢出的有毒有害物質含量超出了標準限值的要求,其中,蘋果手機一款手機殼中的多環芳烴超過限值,小米一款手機殼中塑化劑超過限值,除此之外,還有一款手機殼鉛含量超出限值1550倍,嚴重超標。
手機殼通常主要用ABS、PC.PPO等工程塑料、合金與碳纖維或玻璃纖維的符合材料等,另外還有一些手機則使用金屬材料,比如鎂、鋁、不銹鋼等合金,使用到的主要的檢測儀器是3D光學影像量測儀、重金屬檢測儀等。但是面對如此龐大的使用群體和市場規模,檢測儀器所做的卻十分有限。
一方面是我國并沒有相應的強制性的標準或法規。此次比較試驗主要是參考歐盟的REACH法規、持久性有機污染物指令、德國GS認證對多環芳烴的要求、美國消費品安全改進法案(CPSIA)的相關要求和ISO4892-3標準進行的,目前在我國,并沒有強制性的檢測標準。
歐盟早在2007年就開始實施《化學品注冊、評估、授權與限制法規》,涵蓋了大約68類3000多種限用物質和65種強制不得使用的禁用物質。所以目前最重要的就是有關標準的出臺,才能真正帶動手機殼檢測行業的發展。
另一方面,在市場和經濟的不斷發展過程中,隨著人們對質量的重視,對于一些暫時還處于“非標檢測”的產品來說,急需要一批擁有豐富經驗和先進儀器的檢測機構的加入。這不僅能幫助企業個性化發展,還能不斷提高自己的檢測能力。比如說,ICAS英格爾不僅擁有獨立的檢測研發團隊,能夠根據實際的檢測需求來制訂檢測方案、檢測工序、檢測評估等系統性工作,進而實現非標檢測的客戶要求,另外還提供及時,全方位技術服務。
而在我國,現在這種類型的機構并沒有發展成熟壯大,隨著市場的發展,尤其是隨著國家對于水質監測權利的上收,某些行業已經從對檢測儀器的需求轉變為對檢測服務的要求。總體上來看,第三方檢測機構還將會有更大的發展空間。
除了這次手機殼的“非標檢測”之外,線上電商行業的迅速發展,檢測方式也會變得更加的靈活,檢測行業迫切需要一批具有品牌號召力的和口碑可信度的檢測企業。對于檢測企業來說,從以檢測儀器為主轉變到發展檢測的系統性服務,將會是非常重要的發展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