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上旬,市場監管總局在全國范圍開展了2018年度檢驗檢測服務業統計工作。統計結果表明,我國檢驗檢測產業規模不斷擴大、產業結構持續優化、科研創新能力不斷增強,但“小、散、弱”的基本面貌仍未改變。
產業規模不斷擴大
市場監管總局統計顯示,截至2018年底,全國檢驗檢測機構39472家,較2017年增長8.66%,全年實現營業收入2810.5億元,較2017年增長18.21%。從業人員117.43萬人,較上年增長4.91%;共擁有各類儀器設備633.77萬臺套,較上年增長10.1%;儀器設備資產原值3195.54億元,較上年增長11.29%。2018年共出具檢驗檢測報告4.28億份,同比增長13.83%,平均每天對社會出具各類報告117.26萬份。檢驗檢測機構數量及檢驗檢測市場規模保持同步增長。此外,從戶均產值、人均產值、戶均出具檢驗檢測報告數量等數據來看,2018年我國檢驗檢測行業整體發展形勢良好,較2017年有明顯提升。
企業制檢驗檢測機構數量猛增
近年,企業制檢驗檢測機構數量增長迅猛,2018年,我國企業制檢驗檢測機構26000家,占機構總量的65.87%。事業單位制檢驗檢測機構數量基本不變,但占總機構的比例已下降為27.68%,跌破30%。同時,檢驗檢測機構正向民營化趨勢發展,近5年,民營化機構數量急劇攀升。截至2018年底,全國取得資質認定的民營檢驗檢測機構共19231家,較2017年同比增長15.43%,占機構總量的48.72%。我國檢驗檢測市場正在發生格局性變化。
集約化勢頭顯著,部分機構已接近外資水平
2018年,全國檢驗檢測服務業中,年收入1000萬元以上的檢驗檢測機構數量達到5051家,營業收入達到2148.8億元。年收入超1000萬的機構數量僅占全行業的12.8%,但營業收入占比達到76.5%,規模效應十分顯著。同時,這些機構近兩年年均增幅超過12%,年度營業收入平均值達到4254萬元,人均年產值達到46.5萬元,接近外資檢驗檢測機構的人均產值水平。
電子、機械等新興領域收入增速加快
2018年,新興領域(包括電子電器、機械、材料測試、醫學、電力、能源和軟件及信息化)共實現收入457.07億元,同比增長20.45%,增幅較上年提高3.36%,占行業總收入的比重為16.26%,較上年上升0.3%。相比較而言,傳統領域〔包括建筑工程、建筑材料、環境與環保(不包括環境監測)、食品、機動車檢驗、農產品林業漁業牧業〕2018年營收增速為9.08%,增速較上年減少2.55個百分點。傳統領域在行業總收入的比重由2016年的47.09%下降到2018年的42.13%。
科研創新能力不斷增強,專利數量不斷增加
2018年,全行業獲得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的機構1861家,占全國檢驗檢測機構總數的4.71%。高新技術企業收入為728.85億元,同比增長35.68%。獲得高新技術企業稱號的檢驗檢測機構戶均營業收入3916.44萬元,在行業中處于領先地位。全年檢驗檢測行業投入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總計158.38億元。參與科研項目總計31627項。2018年,全行業擁有有效專利48511件,其中有效發明專利23261件,同比增長24.77%。有效發明專利量占有效專利總數比重為47.95%,比2017年上升9.48個百分點。
“小、散、弱”基本面貌仍未改變
從數據中看,檢驗檢測行業發展持續較好,但本身“小、散、弱”基本面貌仍未改變。2018年,100人以下的檢驗檢測機構數量為38023家,占機構總數的96.3%,絕大多數檢驗檢測機構規模偏小。整個產業中,有76.94%的檢驗檢測機構屬于“本地化”機構,只在本省區域內開展檢驗檢測服務,缺乏在全國開展服務的能力。從人均產值來看,我國檢驗檢測機構的人均營業收入為23.93萬元,經營狀況不理想。且從國際市場來看,能在國境外開展檢驗檢測活動的機構僅273家,國際影響力非常薄弱,不容樂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