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的影響,不少行業受到沖擊并造成損失。不過,正所謂“?!迸c“機”永遠并行,期望“后疫情時期”帶來更多的是思考、防范、機遇與發展。
這些年想必小伙伴們有一種直觀的感受是“中國制造”的國際影響力正在淡化。此次受疫情和國際復雜因素的雙重夾擊,或許也恰恰是改善中國制造產業在全球供應鏈體系處于中低端地位的機遇。加快國際產能合作,推動更多中國中高端制造業加快“走出去”的步伐,優化供應鏈布局,提升全球資源的調配能力。已復工復產的企業提升產能,將疫情對國際上游零部件的需求“供給”不足的影響降低。疫情同時也降低了中國供應鏈對進口和外資的依賴程度,重構中國可控的供應鏈。
圖片來源:站酷海洛
中低端勞動密集型制造業向國外轉移過程中,也必將有新興創新產業填補轉移出的制造產業空缺。例如,線上遠程經濟,是否一部分人經過疫情適應了“宅經濟”的發展,疫情需要的非接觸式配送與之匹配的新的物流供應鏈智能化體系,醫院呼吸科等具有傳染性科室檢驗消毒等特種機器人的需求等等。具體而言,此次疫情將對哪些電子行業產生積極的影響呢?小慕整理收集了一些典型應用。
智能機器人拔得頭籌
為了將感染的風險降低,在一線工作中投入智能機器人取代部分人力是一個非常好的思路。國內的廣東省人民醫院引入了配送機器人送藥品,上海兒童醫學中心通過問診機器人對疑似患兒進行了床邊會診和遠程查房。還有一些醫院引入了消毒物流機器人,完成醫院發熱門診、隔離病房、傳染病科和ICU的耗材、藥品配送以及消毒工作。
圖片來源:鈦米機器人官方微信
此外,機器人在疫情隨調,疫情宣講等方面也可以提供支持。例如阿里巴巴達摩院用5天時間推出的智能疫情機器人,借助語音識別、語義理解、自然語音合成等技術,機器人能夠準確理解人類語言,并從智能知識庫獲取信息,反饋給通話人。通話雙方可以有多輪對話,部分一線人力得到釋放。
在一線的消毒、穿衣、運輸、面對面問診這些“危險”的事情,替代人工的機器人都有用武之地。
智慧物流成為大勢所趨
根據人類抗擊傳染病的經驗,“隔離”被視為有效的預防和控制手段。在新型肺炎確診和疑似病例仍在持續增長下,每一次面對面的接觸都增加了被傳染的可能性。而如今網購、外賣等可以說是我們現在很常見的行為,因此,針對醫院地區的送餐,通過取餐柜等無接觸設備送達,多家本地生活服務平臺推出類似舉措,比如蘇寧、肯德基等都有無接觸配送服務。
但這畢竟只是一時的權宜之計,其實“智慧物流”才是解決的關鍵。隨著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機器智能、區塊鏈等新技術發展,智能物流裝備及智能化運力、物流供需匹配平臺、跨界企業等進入發展快車道,現代物流業正進入一個由技術驅動的智慧物流時代。
“無人配送”機器人在武漢街頭行駛,圖片來源中國日報記者拍攝
除資本市場外,越來越多的物流巨頭以物流科技產業基金、集團研發投入等形式加緊布局智慧物流,其背后是對智慧科技驅動行業降本增效的高度期待。在倉儲智能化設備方面,積極建設智能化倉庫,重點聚焦搬運、揀選和分揀、碼垛機器人以及自動揀選及皮帶輸送搬運機器人研發;在智能物流配送設備研發方面,重點生產研發無人機、送貨機器人、智能柜等最后一公里智能化配送設備。
未來,中國物流行業有望進入全方位的無人化時代。
主打“非接觸”應用的無人機大顯身手
在此次抗擊疫情的各項舉措中,無人機在物資配送、防疫消殺、高空照明、遠程測溫、抗疫宣傳等應用中都起到了關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