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已是8月中旬,和儀器儀表商情網來看看如今的中國制造業現狀。
隨著一些知名外企如松下、夏普等進一步推進制造基地回遷日本本土,富士康、三星等知名企業也加快了撤離中國的步伐,紛紛關閉在華工廠轉至越南印度等地區。就東莞而言,可以說制造業似乎是陷入了倒閉的骨牌效應,上百家企業關門。
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呢?中國不是制造大國,東莞不也是以制造業而著稱的么?郎咸平說這是政府在2008年那場金融危機中采取的措施是根源,也說地方債務負擔也是潛在危機。那么面對此現狀,要怎樣解決制造業的危機呢?
郎咸平說制造業唯一的出路就是做“6+1”產業鏈的高效整合,只要做到了,自然能在大蕭條環境下突圍而出,與競爭對手拉開差距。所謂“6+1”即是“除了制造外,企業還要整合產品設計、原料采購、物流運輸、訂單處理、批發經營、終端零售等6大環節,通過高效整合來降低成本。”其實這話通俗點講就是制造業企業要有自主產權,有創新思維能力,能夠從設計到生產銷售完整發展才能更好的提高自身的市場競爭力,并在市場上生存下去。
從另一方面來看,外資企業撤離并非完全不好。中國制造業之所以之前能吸引那么多的外資企業入駐,主要是因為中國本土勞動力成本低,但是這些企業大多都是低端制造。從長遠來看影響并不是很大,但就2015年來說,對中國經濟的影響是不能忽視的。目前,中國經濟正處于困難狀態,如果外企再大量撤離,將對中國經濟產生新的沖擊。所以,中國制造業2015現狀就是制造業發展進入了真正考驗期,國家必須把戰略重點放在振興制造業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