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早前提升到國家戰略高度的人工智能偏發展方向、更接近于是一種發展理念不同,傳感器是涉及智能制造架構方方面面的基礎零部件,基礎不扎實則大廈易傾,但長期以來傳感器產業在我國的國家戰略規劃和產業政策上,沒有提到相應高度予以足夠的重視和扶持培育、資源配置偏離行業發展、政策關注度不夠。長此以往,產業分散、規模偏小、缺少龍頭企業帶動和領軍人才的引領,產業鏈不完整,產業融合與聚集度不高,產業空心化加重等矛盾只能愈演愈烈,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只能越來越大。
因此,將傳感器產業上升到國家戰略高度予以重視,把傳感器定位為“國家戰略”項目,在國家產業規劃中列為重點支持、優先發展的內容,將相關資源的匹配度和調配度大大提升,為傳感器產業發展營造良好的政策及市場環境。
技術方面,產品技術是核心競爭力,而產品性能的提升關鍵在于產品設計和生產工藝的研發。
國內傳感器市場呈現的是低端過剩,中高端被國外壟斷的市場格局,盡管我國傳感器涉足的研發領域跟國外相差無幾,但是,在高端核心制造工藝上還嚴重滯后于國外。因此,加強基礎研究,突出創新,培養多個領域傳感器領軍人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所在。
市場方面,傳感器當下正迎來另一發展窗口期,即物聯網。
國內物聯網技術發展日趨成熟且應用場景十分廣泛,如智能手機、可穿戴、虛擬現實、視頻交互與安防監控、機器人、5G應用等,在工業領域,智能工廠建設和數字化升級同樣需要海量的智能設備,遠程監控和大數據應用都對數據采集和傳輸提出更高要求。那么,做好本土化、定制化服務,是國內傳感器廠商與國外競爭的關鍵優勢。
中國傳感器經歷了從無到有,從有到全的過程,可惜全而不強。現在,應該是回到原點,重塑根基的時候了。
破而后立,是國產傳感器的必經之路,也是最好的祝福。
未來機遇很多,國產傳感器市場仍大有可為。歸根結底,技術和工藝的自主創新、人才的培養與引進、產業的聚集有序發展才是解決內憂外患的關鍵所在,國內傳感器想要走在國際前列,分割更大蛋糕,還有很多路要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