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全球水資源短缺的危機出現,各國政府很早就開始重視水資源管理,但迫于傳統管理方式的局限性,一直以來都難見成效,直到智能水表的出現,才真正解決了此問題。
在政策鼓勵下,智能水表不斷普及,如今該產品除了能實現記錄功能,其聯網后的附加價值也正逐漸凸顯。
比如在近日,成都市水務局、市自來水公司就通過智能水表的數據,向居民推送了首份“個性化水單”。據相關人員介紹,“個性化水單”能對用戶的年度用水情況進行統計分析,信息更加精準透明。此外,成都市水務局還聯合社治委,整合小區孤寡老人、出租房等相關數據,依托自來水公司智能水表平臺,同步推出了關照特殊群體的延伸服務。
無獨有偶,北京市自來水集團也基于智能水表,試點了空巢老人安全預警、戶內用水異常預警等延伸服務,并將根據用戶需求拓展線上服務功能,打造智慧營銷服務平臺,同時,智能水表數據還有望接入“城市大腦”系統,建立企業與政府跨平臺數據對接。據了解,北京市將在“十四五”末完成智能水表的全市覆蓋。
可見,智能水表的應用已不再局限于記錄用水情況,而是逐漸發展為一項新型服務。這背后代表的,是智能水表服務的擴容。正因如此,人們也會開始積極擁抱智能水表,這不僅會加快其普及速度,更能促進其背后產業鏈的發展。
接下來,本文將對智能水表的市場現狀、使用場景、應用創新、未來發展趨勢等進行簡單分析,一窺智能水表市場的發展潛力。
價值凸顯,智能水表需求激增
智能水表作為智能化聯網工具,是對傳統水表的升級,依靠Nb-IoT、LoRa等通信技術實現連接和組網,主要實現三方面功能:第一是通過數據上云,能夠進行遠程監測和管理水用量;第二是通過水表內置的傳感器,能夠檢測水質和漏水,以及水表周圍環境如水壓和溫度;第三是能夠接入智慧城市,為不同用戶提供差異化服務。
可以看出,智能水表對比傳統水表,一方面能夠基于硬件提供更多功能,另一方面則能夠基于聯網實現更多服務。而隨著該趨勢的深化,人們對智能水表態度也會發生轉變,這將使得智能水表的市場模式或從被動安裝轉變為主動辦理。
在市場方面,現在全球對智能水表的需求都在猛增。據Transforma Insights的一份研究報告顯示,到2030年底,智能水表連接總數將達到7億個,其中,大中華區將成為設備數量最多的地區,占連接設備總數的31%,其次是北美(29%),歐洲(28%)。
全球物聯網智能水表連接設備2020-2030
(來源:Transforma Insights)
而在國內市場,一線城市智能水表的滲透率正不斷上升,但仍有較大空間。其中,北京市自來水集團已為用戶安裝了330余萬支智能遠傳水表,覆蓋率超過50%,城市副中心已完成40余萬支智能遠傳水表安裝,有望率先實現全覆蓋;而深圳市更是憑借98%的NB-IoT覆蓋率,將在未來幾年內進一步提升智能水表的安裝率。
除了一線城市,我國1800余個縣城也提供了大量市場。國務院曾出臺《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文件中就強調,要部署智能電表和智能水表等感知終端。此外,隨著“階梯水價”、“一戶一表”、“強制檢定”等政策的刺激,智能水表的全覆蓋也指日可待。
除了政策層面,從終端廠商的眼里看來,市場增量也足夠可觀,專精智能水表的寧水集團曾表示,參考電表、氣表及國外的水表智能化水平,預計最終的智能表滲透率可達75%到80%,替換空間近800億元。
隨著智能水表的覆蓋面提高,智慧水務、智慧城市的發展也會得到促進,尤其在面向的目標群體上,未來基于智能水表的應用創新也會更多。
服務擴容,智能水表產業正在壯大
目前,智能水表的服務對象可以分為四類:市政、工業、商業、居民,其中具體服務內容為:
市政水務管理:實現對城市水資源的精細化管理和監控,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
工業用水管理:智能水表可以幫助工業企業對用水進行精細化管理,實現對用水量、用水質量等參數的實時監控,提高工業用水效率,降低企業用水成本。
商業用水管理:為商業用戶提供更加智能化和精準化的用水服務,例如,酒店、醫院、學校等場所的用水管理。
居民用水管理:幫助居民更加精準地掌握自己的用水情況,節約用水并提高用水效率,數據接入云平臺后還能通過分析數據,提供差異化服務。
不難猜測,未來智能水表的發展方向也會更加多元。同時,服務對象也會從一線城市走向縣城再走向農村,為農業節水提供有力支撐。并且,其應用上也會出現不小創新,包括利用無源技術完成自主供電,結合智能配水系統從監測走向操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