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電表是智能電網的智能終端,它已經不是傳統意義上的電能表,智能電表除了具備傳統電能表基本用電量的計量功能以外,為了適應智能電網和新能源的使用它還具有雙向多種費率計量功能、用戶端控制功能、多種數據傳輸模式的雙向數據通信功能、防竊電功能等智能化的功能。下面主要來介紹一下智能電表發展趨勢。
1.智能電表的產業體系更加完善
智能電表屬于高科技產品,所以智能電表的生產必須實現一體化,這樣才能夠全方位地對智能電表產業進行控制和管理。智能電表產業主要包括以下幾個生產環節:智能電表結構和功能的設計、智能電表的專業化制造、智能電表產業化的推廣、智能電表的售后維護、新技術的開發等,這些生產環節必須要進行合理化的管理,要結合其他產業的相關經驗進行經營管理。在智能電表芯片的研發方面,要運用當前先進的技術,最好能夠形成核心技術價值,這樣才能使智能電表產業具有長遠利益。
2.功能設置模塊化
智能電能表的功能設置必須支持可更新或可寫入的理念,所以需以功能設置模塊化為原則,不斷完善智能電能表的功能設置。在實際運用中根據智能電網運行情況,遠程設置或修改智能電表的功能和方案,且要求所有功能均為獨立線程,互不干擾與影響,以確保穩定性與安全性,即無需更換整表,又消除了新技術推行的障礙。
3.接口一體化
電能表的檢測工作一直是繁雜的人力工種,而智能電能表必須改變現有的電能表檢測模式,去實現智能化和自動化的檢測方式。筆者認為智能電能表的弱電接口種類太多,在檢測過程需頻繁切換,導致了檢測勞動強度大、資源占用多、管理成本高、效率低下等問題,而且繁多的接口設置也不能保證電氣安全的可靠性,繼而影響到電能計量的準確性。
智能電網或高級量測體系的發展對智能電能表提出了越來越多的要求,大家可以看到這些要求是符合時代發展的趨勢,也對智能電能表的"智能"效應產生深遠影響。隨著新一批電能表輪換的開展,智能電能表的普及只是時間問題。既然是智能電能表,那么連同其細節也應該展現智能化,而現有的數據處理、模塊設計、檢測方式、接口類型還不足以滿足對未來智能電能表的應用需求。未來的智能電能表無論從外形,還是使用,亦或是功能都應具備信息化、自動化、智能化等性能特征,以便為智能電能表的普及提供更快捷的途徑。
4.需求增加
中國智能電網進入全面建設階段,對智能電表產生了巨大的市場需求。2011年底,全國共約有41199萬戶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