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關注毫米波雷達這一賽道的讀者,對相關技術和產業都已有一定的認知,不過肯定還有一系列問題,比如:
智能駕駛能帶來多少增量?
體育場景有哪些企業在布局?
60GHz頻段產品的出海情況如何?
搭載毫米波雷達的智能家電銷量及反饋如何?
……
而就在前段時間,芯傳感針對毫米波雷達產業開展了一系列活動,包括線上直播、線下沙龍、產業報告發布會等,邀請到來自多個企業的代表,分享各自對產業的見解及觀點,也回答了以上的部分問題。
每個活動的內容都干貨滿滿,現在,筆者決定將重點匯總,同讀者分享。
1、毫米波雷達產業發展情況
首先,是毫米波雷達在各領域的應用現狀:
智能家居:觸發喚醒類應用如照明、馬桶、門鎖等都較為成熟,應用量也在千萬級,不過玩家很多,對產品的需求主要在價格上,目前是有內卷情況存在。
康養類應用:對產品精度要求更高,更需要方案商對產品性能進行打磨,于是也導致這個賽道參與者較少,不過好處是價格的冗余度相對較高,各玩家也能吃到技術的紅利。
交通領域:是一個To G的產業,但由于一些宏觀因素,上半年政府的預算有所縮減,不過通過集成商的反饋來看,下半年是樂觀的,不少項目會重啟。此外,79-81GHz頻段優先用于汽車雷達,會倒逼路側雷達往24GHz、60GHz、93GHz發展。
汽車領域:整車的銷量不再如過去一兩年漲勢那么兇猛,于是也可能導致車載毫米波雷達的增量會放緩,不過,每臺車搭載的毫米波雷達數量是在增加的。
其次,是產品研發與落地過程中的難點與痛點:
產品研發與量產過程中的難點:雷達類產品存在一個特點,消費類和工業類標準差異較大,無論是生產流程還是產品規格,同時供需雙方對一致性的理解也不對等,所以降低硬件設計難度是有需求的。此外,實現信號處理算法和針對場景的算法是完全不同的兩個團隊完成,但最后要整合到一體,所以這其中存在一種沖突,不過好在目前開始呈現出相對成熟的趨勢。
產品落地過程中存在的難點:一是供應鏈管理難度高且開發成本高,因為雷達研發很燒錢、打樣周期長;二是市場存在不確定性,比如政策改變,產品就得做調整;三是技術的挑戰,包括PCB、雷達貼片測試等問題;四是標準與合規,產品一定得通過多個標準才能面世,這個流程會需要投入大量時間和精力,同時你要保證產品滿足規范的同時,也滿足客戶的標準。
最后,在線上活動的觀眾互動環節,筆者也整理了部分觀眾的提問及嘉賓回答內容:
問:室內使用的雷達需要遵守無線電頻率劃分規定嗎?
答:目前有幾類頻段,分開來講,在24GHz這個頻段,無委會給到的是250M帶寬,但目前這個帶寬在一些24GHz常用的場景里是不太夠的,監測會不夠精準;60GHz這個頻段,國外包括歐美、日本等都已放開,但我國規范還有待確定,但從各廠商的布局情況來看,我們判斷工信部很快就會有政策落地。
問:60GHz能做到幾發幾收,最遠測試距離是多遠,功耗多大,能替代哪款國外芯片?
答:這個分情況而定,從國內的情況來看,4發4收、3發4收、2發2收、1發1收,像英飛凌也有1發3收也有;探測距離主要和系統架構有關,需要具體場景具體分析,問題比較開放,沒有定論;功耗一般是3.3V 120mA以下;替代的話,國內外芯片定位、收發通道、系統架構都不同,但是國內芯片是能覆蓋工業等應用的。不過需要注意的是,還是要具體場景具體分析。
問:毫米波雷達透過玻璃的探測表現性能怎么樣?
答:它和玻璃的材質等有關,也與天線波束、尺寸、是否聚焦等有關,甚至與玻璃到天線的距離和角度都有關。以4mm的普通玻璃為例,它對雷達的影響不大,但當然還是要考慮二者之間距離、角度等問題,在某些情況下,它會影響雷達的一些屬性。
問:在居家健身場景中,能否完成健身姿態的準確捕獲?(取代攝像頭深度識別的方案)
答:如果不計成本,肯定沒有問題,我們之前與某所完成過60GHz的產品,可精確到人臉5mm之內的動態監測。但考慮成本的情況下,目前24GHz的一些產品已能完成蹲、坐等監測,如果既要考慮成本又要精確到手指級的捕獲,那還是有一定難度的。
問:24GHz雷達在做活體檢測時和UWB方案對比,有什么優劣勢?
答:UWB可以在10GHz以下擁有非常寬的帶寬,但模塊的尺寸會更大,然而高頻段的芯片尺寸就能做得更小;另一方面,高頻段的芯片能做到更多收發通道,比如做監測的同時還能獲得方位信息。反觀UWB的話,其優勢就是功耗可以做到非常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