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器儀表商情網訊:芯片如同人體的大腦。尤其對于可穿戴設備而言,芯片不僅決定著設備的運行,還決定著產業的國際分工角色。盡管目前可穿戴設備產業在國內風生水起,整個終端產品的制造環節更是占到了全球80%以上的份額,但就產業鏈上游的芯片來說,我們表現得有點無奈,尤其面對高端芯片。就拿目前最為火爆的智能手表與智能手環類產品來說,芯片也面臨著比較尷尬的局面。
目前,主控芯片主要由AP和MCU兩種,手環所采用的是MCU,手表則根據功能復雜度選用MCU或AP;尚未見到專門為可穿戴設備定制的主控芯片,而只是基于原有平臺做優化設計。隨著物聯網被重視,可穿戴設備將被更多人理解,整個產業也會得到更大程度的重視,那么,隨之而來的芯片問題將成為整個行業企業不得不面直面的核心問題。
產業“缺芯”有點痛
可穿戴設備是繼智能手機之后最火爆,基于移動互聯網的智能終端硬件。不論是Google、蘋果、微軟、英特爾,還是三星、SONY等國際巨頭紛紛布局可穿戴設備領域。當然,國內的廠商更為火熱,除了華強北市場的可穿戴設備產品一片“欣欣向榮”之外,一些醫療器械企業以及傳統實體企業,如華為、中興、360、小米、聯想、盛大、騰訊、世紀佳緣、阿里、李寧等都已涉足這一領域。各種各樣形態各異的可穿戴設備層出不窮,行業的火爆與市場的表現似乎并不能成正比,出現了一種兩極分化的處境,業內外的吐槽聲總是大于贊美聲。
當然這種情況的出現是一個產業發展的正常現象,一方面是新興產業的崛起,用戶從認知到接受需要一個時間過程;另外一方面當然是產業化產品本身需要一個不斷完善的過程,而這一過程中產業鏈的各個環節都需要一定的時間完善、優化。
目前,從可穿戴設備來看,隨著產品的不斷微型化,其對低功耗的設計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現實情況是從芯片的設計、產品方案、算法到應用服務的整條產業鏈都尚未完善,整個產業鏈都還處于待進化的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