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全球傳感器產業呈井噴發展態勢。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高檔數控機床和機器人等10大重點領域的發展都與傳感器息息相關。預計未來5年,全球所有傳感器市場年復合增長率都將超過10%,仍屬高增長行業。2015年,全球各類敏感元件與傳感器市場將達到1770億美元。
隨著汽車、智能裝備、家電類產品領域的迅速增長,傳感器用量將大大增加。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智慧城市更為傳感器創造了良好的市場空間,農業、環保、食品檢測、智慧醫療、健康養老、可穿戴設備、汽車、機器人、3D打印也為傳感器技術的提升和應用創新拓展了思路。
在全面分析我國作為制造業大國,以及在傳統產業轉型升級過程中,傳感器存在的巨大市場空間后,郭源生認為,從傳感器角度來看,任何固定和移動系統都只不過是傳感器技術應用和展示的平臺而已。我國是傳感器應用大國,僅以汽車工業為例,若按照最低配套20只/輛(僅發動機系統),將需要4億只以上各類汽車傳感器。加上產品生產儲備及市場周轉余量,以及配件市場20%的維修更換率,至少將需要5億只以上汽車傳感器,產值高達400億元,若按200只/輛基數按,產量將擴大10倍以上。隨著汽車電子化程度的不斷提高,特別是新能源汽車的推出,不僅傳感器提供數量上擴大,在傳感器種類上和參數指標上都有進一步拓展與提升。但由于國內尚無汽車傳感器產業化規模生產能力,致使95%以上的產品仍依賴于進口。在其他領域,如家電、醫療、大型工程配套等行業,市場情況和汽車傳感器市場情況類似,長期被國外產品占領。因此,國內傳感器產業存在巨大的機遇和挑戰。
為此,與會專家表示,國內傳感器企業應緊緊抓住國際金融危機后各國經濟復蘇、結構轉變和產業技術升級、轉移,以及物聯網技術、概念與國際處在同一起點給我國帶來的機遇,借助智慧地球的東風,加快培育我國傳感器產業基礎和集群,形成敏感材料、元器件、儀器儀表、系統集成技術完整的產業鏈。
打造國際傳感谷
經過多年發展,我國傳感器產業區域布局已經形成較為集中的5個區域:長三角區域、珠三角區域、津京區域、東北地區及中部地區。郭源生建議,在現有國內外企業、人才、技術、市場等資源的基礎上,結合區位優勢、政策優勢,整合國內外產品檢測、技術標準、市場對接平臺、產品技術開發、國際交流與協作、人才引進與培養等公共服務現有條件,通過政、產、學、研、用、服六維一體化發展和推動,打造一個自然環境良好、產業生態環境優越的“雙生態”產業鏈。利用5-10年時間,打造成為一個國際傳感器產業園,即中國“傳感谷”,形成產業集聚效應,促進國內傳感器產業整體水平的發展與提高。
據了解,目前,國內已有杭州、廣州、重慶、常州、昆山、張家港、湖州、上海、武漢、天津、南京、無錫、濟南等城市愿意提供相應的資源實施規劃目標。工信部電子元器件行業發展研究中心、德國AMA協會、日本MCPC計算機用戶協會結盟共同參與傳感谷建設,美國硅谷高技術企業聯盟、日本傳感器協會參與協助建設;中國離散制造產業聯盟、家電協會、裝備制造業協會、汽車電子協會參與協助構建市場對接與交流平臺;德國科堡大學、清華大學、電子科技大學、中國計量學院建立傳感器重點實驗室,提供人才培養和新技術、工藝研發支持。
此次會議上啟動的“常州國際傳感谷”就是按上述模式建立的。常州市高新區管委會主任陳正春介紹說,目前“常州國際傳感谷”已有40余家傳感器及其相關制造企業,產品覆蓋溫度、壓力、位移、扭矩、流量、音頻、速度、加速度等諸多傳感器門類。2014年總產值125億元,約占全國傳感器市場的10%,出口2.2億美元。本次會議已有12家企業有意向參投資建設并進駐傳感谷。他表示,到2020年,基本形成“常州國際傳感谷”的空間布局和功能定位,屆時,將聚集各類傳感器產業相關企業、機構300家左右,帶動傳感器及相關產品規模達到500億元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