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強總理曾在多個場合表達過對中國經濟增長的信心,這種信心并非盲目的,而是根植于中國政府的宏觀調控政策儲備和工具,根植于其應對各種風險挑戰的豐富經驗。他在文章中提到,本屆政府并沒有推行量化寬松,也沒有采取競爭性貨幣貶值,而是將很多政策工具組合成兩大經濟增長引擎,一個是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另一個是增加公共產品、公共服務供給。通過這兩大引擎既可以有效拉動內需,又可以改善民生。
2015年被中國媒體人戲稱為“創業元年”,中國政府力推的“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如燎原之火,轟轟烈烈的在中國大地燃燒。政府通過簡政放權、商事登記制度改革等為市場主體營造適合創新創業的環境,釋放增長潛力。據不完全統計,2015年前三季度中國新登記企業315.9萬戶。也就是說2015年以來,中國平均每月約有30萬個新企業誕生,每天新注冊企業超過1萬家,這實在是非常讓人驚訝的一個數字。而“雙創”作為一個政策熱詞,已經當之無愧的名列本年度互聯網搜索引擎的熱詞前茅。當今中國年輕人流行什么?毫無懸念的當屬創新、創業。李克強總理認為,年輕人通過創業對他們個人而言在解決就業的同時還能夠實現人生理想;對社會而言,可以促進社會公平,打通階層流動;于企業而言,無論大企業還是中小微企業,只有通過不斷創新,才能夠在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需要解決啥問題?
最近,中央提出的“供給側改革”被輿論與學界頻繁熱議,有媒體評論說,國務院連發兩文提振“新消費”,是給“供給側改革”拉開大幕,是為“供給側改革”打造新動力。有分析稱中央已經認識到,中國面臨的問題不是需求不足的問題,而是供給端的問題。這就要求未來的政策制定中,要以供給側為主要改革方向。
李克強總理將增加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供給,作為拉動中國經濟持續增長的動力引擎之一,他非常看好中國的消費潛力。中國有13億人口,3億中等收入人群,中國的城鎮化率剛剛超過50%,與發達國家相比遠遠不足,這些都為中國經濟增長提供了廣闊的空間。他在文章中指出:“盡管增速有所放緩,中國經濟正朝著我們期待的方向,朝著更多立足內需和創新拉動的方向發展”。
有學者指出,中國當前消費潛力雖然很大,3億中等收入人口,但這部分消費潛力未必在國內釋放,很多國人走出國門去享受國外的消費與服務,由此提出了中國當前經濟發展存在的“供需矛盾”的問題。隨著中國人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他們對消費與服務有了更加多樣化的需求,比如購買產品更追求精致化、品牌化、個性化,購買公共服務如養老、醫療、保險等他們有了更人性化的需求,如果中國產品與服務不能夠滿足他們日益增長的消費需求,那么無可避免的會造成消費外流。
如何解決這一問題?李克強總理給出了“藥方”,提高傳統產業競爭力,推動“中國制造”更上層樓。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實施“中國制造2025”。5月中旬,國務院印發《中國制造2025》,部署全面推進制造強國戰略。李克強總理認為,“互聯網+雙創+中國制造2025,彼此結合起來進行工業創新,將會催生一場‘新工業革命’。”
中國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它的發展將為世界經濟發展帶來巨大機遇。李克強總理在文章中指出“世界難稱富足,中國13億人的發展能為支撐世界經濟增長作貢獻,涉及數十億人的增長將為大宗商品市場、制造業以及更廣泛的領域等帶來巨大機遇!”深受儒家文化影響千年的古老中國,以其開放的姿態廣納賓朋,迎接世人,中國的發展與中國的文化一樣具有廣泛的包容性而非排他性,中國將一如既往地推動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同時開展各方共贏的國際合作,因而我們有理由相信“2016,風景這邊獨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