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政策扶持和市場應用的推動下,國內傳感器市場規模迅速增長。從2010年的397億元上升至2014年的865億元,年均增長率達21.4%。未來幾年,在可穿戴設備、物聯網、汽車和醫療等領域的傳感器的增速將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并有望在2020年超過3000億元。
信息安全需要自主可控
中國傳感器產業已形成從技術研發、設計、生產到應用的完整產業體系,部分細分領域已躋身世界領先水平。如,基于微機電系統(MEMS)的傳感器,它是傳感器市場的主打產品。
總體水平而言,國內的傳感器產品仍以中低端為主,技術相對落后。全球目前約有40個國家從事傳感器的研制、生產和應用開發,研發機構超過6000余家。其中,美國、日本和德國實力較強,產品門類繁多、覆蓋面廣、市場占有率總和超過60%,掌握市場主導權。中國市場上的中高端傳感器進口占比達80%,數字化、智能化、微型化產品嚴重欠缺。
更重要的還是信息安全問題。在信息安全問題頻發的背景下,傳感器作為外界信息的重要來源和物聯網信息互聯的基礎,也成為易受攻擊的環節之一,不僅可能導致數據泄露和網絡入侵等問題,更有可能將虛假數據傳入網絡沖擊后續所有應用。實現傳感器的自主可控和安全可靠成為保障中國信息安全不可缺失的重要一環。
因此,要獲得傳感器產業的發展,中國傳感器企業首先應加強技術創新和成果產業化。應以MEMS傳感器、智能傳感器等中高端產品為發展重點,增強傳感器系統集成水平,同時有效控制成本,以應對國外同類產品的競爭,并幫助下游應用廠商共擔成本下行壓力。
以應用為導向,采用從應用倒推的方式,強化針對特定應用傳感器技術的開發,加強產業鏈間的合作,提供系統化整體產品解決方案,提升盈利水平和減少產業化風險。同時,國內傳感器企業要結合自身優勢,首先在個別細分領域實現突破,積累起經驗和渠道后,再涉足更多傳感器技術領域。國內傳感器企業應通過自主創新實現迅速成長,并注重專利申請和保護,從而逐步成為世界知名的傳感器生產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