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器儀表商情網報道 據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介紹,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計劃(ITER)縱場線圈導體采購包最后一根導體成型和收繞工作近日順利完成。這標志著中方承擔的首個ITER計劃采購包生產圓滿完成,我國大型超導導體研制和工業化生產能力進入國際一流水平。
美、法等國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發起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計劃,旨在建立世界上第一個受控熱核聚變實驗反應堆,為人類輸送巨大的清潔能源。2003年1月,國務院批準我國參加ITER計劃談判,2006年5月,中國ITER談判聯合小組代表我國政府與歐盟、印度、日本、韓國、俄羅斯和美國共同草簽了ITER計劃協定。在ITER的計劃采購包生產計劃中,中國是承擔導體種類多的國家,包括7.5%的環向場(TF)導體,69%的極向場(PF)導體,以及全部的校正和饋線(CC和Feeder)導體。
TF導體采購包是中科院等離子體所承擔的首個ITER計劃采購包,也是中方第一個開工的ITER計劃采購包,總共包括13根導體。ITER計劃縱場線圈導體由于其技術含量高,成為談判初期各方競相爭取的采購包。該采購包是ITER計劃137個國際采購包中少數幾個由六方(歐、美、日、韓、俄、中)共同承擔的采購包之一。


在ITER國際組織、中國國際核聚變能源計劃執行中心的幫助下,中科院等離子體所應用超導工程技術研究室與國內合作單位一起發展了縱場線圈導體制造技術,完成了工業化生產的認證,建立和實現了滿足要求的質量管理及過程控制體系,完成了產品的生產技術研發、設備研制、檢測與質量評估工作。2009年5月29日,中方的首個導體樣品TFCN1以優異的性能通過了國際相關實驗室的測試。2011年8月14日,縱場線圈導體作為中方首批ITER部件順利開工。2015年10月4日研究團隊開始最后一根縱場線圈超導電纜的絞制工作,并于近期完成成型與收繞工作。
TF導體采購包實現了產品的100%國產化、產品質量100%滿足要求、生產和交付滿足ITER計劃的進度要求。它的圓滿完成是中國參與ITER計劃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