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Science Business報道,隨著西方對俄羅斯的制裁開始產生影響,俄羅斯研究人員正在失去獲得重要實驗室設備,這可能會削弱俄羅斯的科學基礎。直接出口管制、銀行制裁、物流關閉,一些世界上最大的科學儀器制造商已停止向俄羅斯銷售。
歐盟已禁止向俄羅斯出口大量技術設備,包括質譜儀和示波器,即使該套件不是歐盟制造的。與此同時,美國禁止半導體、計算機、激光器和傳感器出口到俄羅斯。
世界上一些最大的科學供應商已經停止向俄羅斯銷售。如美國賽默飛世爾科技(Thermo Fisher Scientific)、日本儀器巨頭島津(Shimadzu)、顯微鏡的主要生產商尼康(Nikon)、德國光學巨頭蔡司(Zeiss)等停止向俄羅斯出售設備、軟件和服務等部分或全部業務。除了專門的科學設備外,在美國芯片制造商英特爾、AMD和英偉達停止對該國的銷售后,俄羅斯也將難以進口處理器。如果這種禁運持續下去,它對俄羅斯未來的超級計算能力提出了嚴重的問題,這對許多數據密集型的研究領域來說是必不可少的。
轉向中國采購的可能性?
一些俄羅斯生物學家表示:"我們將不得不緊急調整采購方向,轉向中國,但也有其他問題。"中國也有自己的科學設備問題。根據中國科學院研究人員去年發表的一篇論文,盡管中國在智能手機等消費技術方面取得了成功,但在制造科學儀器方面仍然相對薄弱。他們的結論是,中國的儀器仍然 "與國際先進水平相差甚遠",迫使中國在某些領域進口其絕大多數的研究設備,中國公司也沒有出現在世界最大的科學設備制造商名單上。
更重要的是,美國一直在通過出口管制限制擠壓中國獲得科學設備的機會,將許多設備歸類為雙重用途。該文件指出,在美國實施的數千項管制中,有40%以上與研究設備有關。
事實上,近年來的中美貿易戰中,中國也面臨了核心儀器、設備、芯片禁運,更有眾多國內科研機構與企業被列入“制裁”名單,提醒了中國獨立自主研發,掌握核心技術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