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器儀表商情網 焦點新聞】當最早一批中國商人把產品銷售到海外,并試圖在當地生產以獲得更低廉成本和便捷通道的時候,他們順便帶去了他們所習慣的生產環境、產業鏈條和組織方式。短短十幾年間,這一套體系——開發區模式,被許多人視為中國改革開放歷程中最成功的經驗之一,已在世界各地開枝散葉。
從美洲到南亞、歐洲、非洲,從氣候溫潤的德干高原,到莫斯科河畔、非洲紅海之濱,幾乎每一個看得到中國商品的大陸都能找到中國園區的身影。據商務部研究院中國海外投資咨詢中心副主任李志鵬說,在1998年就有國內企業在古巴創建了一個境外加工貿易區,到現在,中國“走出去”的各類海外園區已有上百家,截至2014年年底,商務部重點統計的16家規模相對較大的園區,“已經完成投資總額超過100億人民幣,入駐企業超過400家,為當地創造就業崗位超過4萬人”。
最好的辦法是做工業園區
開發區模式是中國學習而非獨創的產物,這三十年中它因地制宜不斷演化,產生的速度和效率讓它被視為中國改革開放最珍貴的經驗之一,許多發展中國家都震驚于中國變化之快并部分歸功于開發區模式,以至于上世紀末天津泰達在非洲同埃及共同合作開發蘇伊士特區時,埃及一方的管理人員說,“我們的目的就是與泰達開發區一模一樣地去做”。
但對于早期的行動者而言,建立園區的最初目的其實只是為了更方便的本土化生產——園區由主導產業聚集吸引配套產業,進而形成一個完整的產業鏈條,這同時也能規避單打獨斗的風險。
1999年,海爾在美國南加州建立了它的第一個海外工業園,兩年后,它的第二個海外園區巴基斯坦海爾工業園在該國旁遮普省拉合爾市奠基。對海爾來說,在當時這是一家企業對中國加入WTO后“走出去”戰略的響應,也是自身海外“創牌”的開始。當時1.7億人口的巴基斯坦意味著巨大的市場,其對家用電器的消費正處于上升期,且家電主要來自進口。在建立工業園之前,海爾產品已進入巴基斯坦,銷量每年上漲。“2005年之前是一個階段,叫做企業小規模自主探索的時期”,李志鵬說,“這些零零散散,整體規模也不大,真正開始相對比較有規模、有系統的‘走出去’,應該是在2006年左右”。
2006年,國家對“走出去”的戰略更為重視,商務部將推動建設境外經濟貿易合作區作為重點工程。初具規模的巴基斯坦海爾家電工業園,升級成為“巴基斯坦海爾—魯巴經濟區”(以下簡稱“魯巴經濟區”),它一期以家電業為主,由海爾負責招商引資,形成家電配套的上下游產業鏈,二期的主導產業則跳出了海爾的家電產業本身,包括汽車、建材和紡織等。
這段時間里,海外中國園區開始大規模興起,投資的主體,招商的對象也往往都是中國企業。幾乎同時,民營企業華立集團在泰國建立了羅勇工業園,并吸引了20多家中國企業入駐,這個園區的成功讓泰國政府的心理從戒備轉向歡迎,“泰國政府發現自己招了那么多年商招不來大陸企業,我們一下就招來了,他就開始主動邀請我們要和我們合作”,全程參與華立泰國羅勇工業園建設的華立集團海外事業部總經理胡海說。
他說,在當時,中國企業是嚴重缺乏境外投資能力的,單打獨斗是風險很高的,這是華立在海外實戰中總結出來的經驗,最好的辦法就是做工業園區。
開發區走出去的速度和幅度都超過了人們的想象,華立的海外園區一步從東南亞邁到南美,相比它的第一個作品,華立在墨西哥建設的園區更加的本地化,更能夠融入地方的發展,“第一代園區只滿足企業建廠的需要,后續的配套設施和服務都是被動做的。第二代的工業園區不單單是把土地推平了,把路修進去,接上水電,還要考慮和當地社區的融合”,胡海說。
從零散行動到國家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