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內紅外行業上市公司大立科技發布2021年年報。公司2021年1-12月實現營業收入8.05億元,同比下降26.12%,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1.71億元,同比下降56.16%,每股收益為0.29元。
大立科技表示,業績下滑的主要原因是防疫類產品收入較上年同期大幅減少,2021年下半年受到疫情反彈特別是對局部重點地區生產生活造成較大影響,導致民品業務收入不及預期。
值得注意的是,年報基期正值防疫用品需求激增的2020年,公司生產的防疫類產品,尤其是紅外人體測溫儀訂單快速增長,助推公司在2020年實現業績新高;但從產品屬性上看,紅外人體測溫儀屬于耐用品,產品的生命周期較長,客戶一次購買后可使用較長時間,更新頻率較低。受此影響,公司2021年的業績出現下滑并不意外。
若剔除基期業績的影響,相較于2019年,大立科技2021年營業收入增長52%,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增長26%;從各季度的業績表現來看,大立科技2021年一季度至四季度營業收入分別為2.93億元、3.47億元、1.01億元和6403萬元;各季度對應的歸母凈利潤分別為1.01億元、1.59億元、-933萬元和-7968萬元,下半年業績呈現下滑趨勢。
但是,去年下半年的虧損并未持續。大立科技4月29日披露的一季報顯示,公司一季度業績向好。報告期內,公司營業收入1.41億元,相比2019年一季度增長近100%,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807萬元,實現扭虧為盈。
研發投入大增43% 專利申請史上最多
從經營層面來看,大立科技存在不少亮點。公司是國內唯一實現量產雙技術路線(非晶硅與氧化釩)非制冷焦平面紅外探測器的紅外企業,是國內少數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能夠獨立研發、生產紅外熱成像相關核心芯片、機芯組件到整機系統全產業鏈完整的高新技術企業。天眼查顯示,公司現有發明專利65項、實用專利32項、外觀專利19項,從申請年份看,2021年公司專利申報數量處于歷史頂峰,高達41項,其中處于有效狀態(已授權)的有19項。
公司在年報中披露,報告期內,公司研發投入1.76億元,占公司營業收入的 21.80%,較上年同期增長42.54%;公司已啟動定增項目中的“研發及實驗中心建設項目”設立北京研發及實驗中心,實施完成后可迅速躋身國內光電系統行業研制單位前列,實現在光電技術專業領域創新跨越式發展;公司后續將與杭州、上海兩地研發中心實現協同,充分利用各地優勢整合資源,加速技術升級。
戰略合作進入實質階段 重點項目進展順利
大立科技在4月24日的電話會議中表示,2021年10月,公司與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簽訂了《合作框架協議》,積極開展光電裝備項目研發合作。合資公司在2021年12月底完成了工商設立登記,取得了營業執照,與中科院長春光機所的合作進入到實質性操作階段,目前進展順利。
此外,公司還披露,正在與兵器工業下屬夜視研究院集團戰略合作,各自整合氧化釩非制冷探測器業務、技術、團隊和相關核心資產,組建合資公司。合資公司專注于非制冷紅外探測器及機芯研發生產,生產全型譜系列的非制冷紅外探測器,目標是在國內市場特別是兵器集團已有的軍品市場競爭中取得領先優勢,成為行業龍頭。
值得一提的是,公司備受關注的光電吊艙開發及產業化項目也有新進展。今年1月5日,浙江省委書記袁家軍就在調研大立科技時重點考察觀看了瞄準吊艙應用演示。早前公告顯示,公司于2022年2月24日以總價人民幣950萬競得國有建設用地使用權,主要用于建設光電瞄準吊艙等光電系統產品產業化基地項目實施。
2021年年報披露,公司機載光電吊艙開發及產業化項目目前進展順利。報告期內,已經如期完成樣機研制,正在開展掛飛等相關科目試驗,對樣機進行充分驗證。機載光電吊艙是光電領域的尖端裝備,目前只有少數發達國家具有研制能力,預計該產品將有效提升大立科技裝備業務的發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