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普源精電發布公告稱,2022年5月10日獲28家機構調研。以下為本次調研主要內容:
問:公司為何不選用外購商用芯片結合高度外協加工的方式進行發展,而要選擇自研數字示波器專用芯片,掌握核心自主生產能力這條看起來更艱難的道路?
答:公司自研核心芯片的必要性如下:其一,自研芯片戰略是通向產品高端化的必由之路。測試測量行業為前沿科技提供測量的“尺子”,就注定我們在測試測量的寬度、精度等方面也要走在前列,這既是自然科學規律,也是國際標桿企業的產業發展規律,比如公司“鳳凰座”芯片組中的示波器信號處理專用芯片,是用于實現包括模擬數字(AD)轉換功能在內的ASIC專用芯片,與其具有可比技術指標的某知名芯片公司商用芯片在2021年才推向市場,且受到出口許可證管控;其二,是自研芯片能夠保障公司技術和業務的自主可控。中國企業受限于海外出口管制政策,可采購商業芯片目前只能滿足中低端產品需求,這不符合公司高端產品的發展戰略需要;其三,自研芯片可以簡化電路、降低成本并提升質量。以模擬前端芯片為例,其實現了創新的多芯片和元器件集成,具備更高帶寬、更短過載恢復時間、更快自動搜索速度等特性。再比如上述信號處理專用芯片,普源精電的成本不到90美金/顆,而同類商用ADC的ListPrice超過1200美金/顆,單顆可以直接節約94%的成本(超過1萬元人民幣);最后,公司自研芯片帶來了很好的戰略保障。在當今“缺芯”的大背景下,這一點顯得尤為珍貴。由于公司自研芯片晶圓備貨充足,所以中高端數字示波器產品基本不受“缺芯”的環境影響,為公司健康的業績成長保駕護航。公司掌握核心自主生產能力的必要性如下:對于高端產品開發,核心器件只能說是技術壁壘之一,其他還包括材料工藝、精密加工和高端制造能力,如薄膜工藝、厚膜工藝、微組裝工藝等。正因為如此,我們在募投項目中重點提到了新建高端儀器組裝線、完善微組裝線、建設薄膜電路工藝線和精密加工線。在自主研發和生產方面,我們圍繞高端產品戰略和核心能力建設的需要進行布局,低附加值和非核心研發和生產都可以進行外協,但核心業務必須自主保障。對標國際龍頭企業,我們和他們的底層發展邏輯是一致的。我們選取了2021年相關可比公司1(均以示波器作為其重要產品)可查詢的年報數據進行分析發現,對于公司K和公司F(注:公司T母公司)在長期經營和發展過程中都建立了自研芯片和自主生產的卓越能力,且其單位營收對應的固定資產金額都相對較高。縱覽電子測量儀器行業,產品多元化和高端化到一定階段后,為滿足精密加工、高端制造和快捷交付的需求,選擇自建產線成為行業龍頭公司的一致路徑。“輕資產”和“高外協”是廠商在產品低端和品類有限的情況下的合理選擇,這樣可以達到較好的經濟平衡。這個選擇,作為一家23年的創業公司,普源精電同樣經歷過,但是我們更清楚,隨著產品高端化升級,掌握核心自主生產能力,是行業發展的客觀規律,沒有“捷徑”可循。
問:公司創始人背景如何?芯片團隊背景如何?
答:公司創始人王悅先生擁有高級知識份子的家庭背景,父母均是中國科學院研究員。他的父親上世紀50年代考入北京大學固體物理專業,更是改革開發后最早一批赴美訪問學者。王悅從小是在中科院半導體所大院長大,對半導體技術耳濡目染。王悅在大學選擇了電子工程專業,畢業后即創立RIGOL工作室和普源精電公司,開始深耕電子測量儀器行業。正是常年浸潤在電子測量儀器及半導體相關的產業環境中,使得王悅董事長很早就意識到自研芯片對于電子測量儀器行業的重要性,“鴕鳥”當不得,必須破釜沉舟直面行業的這個現實問題。終于,公司在2017年正式發布“鳳凰座”核心芯片組,歷經十年磨礪,從根子上解決了公司發展面臨的問題,也完成了從0到1的飛躍。公司自研芯片開發團隊,絕大多數成員都是通過校園招聘和自有體系培養成才。他們不見得都是頂級名校背景,但很多都是熱愛電子設計的發燒友、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獲獎者或參與者。未來,公司將會進一步擴充自己的芯片團隊,以校園招聘為主、社會招聘為輔,實現長期的人才積累以支撐公司發展需要。公司專職芯片團隊目前有20余人。模擬集成電路和數字集成電路設計與開發有著較大的差異。在電子測量儀器行業,頭部公司從事模擬芯片設計的人員通常擁有專業工程實踐經驗和長期開發從業背景,人數不一定很多,但往往具備純粹、專注的極客特質,在硅片上設計和打磨PCB。
問:公司產品與行業國際巨頭的技術差異有哪些?
答:公司與世界一流企業相比,除了以自研芯片為代表的核心器件技術指標的差距外,在材料工藝、精密加工和高端制造能力上也要加強和完善,公司在IPO募投項目中已經有所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