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谷剛剛獲批時,光電子產業目標是1000億。時隔20年,正沖刺萬億級產業集群。這個地方的人,有目標, 有精神氣。 我相信,只要大家堅持好的精神,繼續努力工作,準確把握戰略布局方向,我們就一定能夠建好東湖科學城!”
5月27日上午,中國工程院院士、華中科技大學校長尤政接受專訪,他結合華中科技大學的科研、人才的優勢,全球科技競爭態勢,國內科技創新發展趨勢,對東湖科學城建設發展提出建議、分享思考。
中國工程院院士、華中科技大學校長尤政
1、瞄準“0到1”,“換道超車”
“經濟欠發達時,人們更加關心技術,因為馬上就能轉化,但純技術的創新性和競爭性還是不足。” 尤政表示, 東湖 科學城的建設要看得更加長遠,尤其是科學和人才這些最為基礎的部分,要 瞄準“0到1”的創新,提升站位、視野、胸襟。
“ 東湖科學城將重點建設一批大科學裝置。 按照一般人的理解,這可能是個賠本買賣,投了那么多錢、花了那么多精力,短期內效益幾乎沒有。但是, 我們應該認識到這些重大基礎設施未來發揮的作用和潛力。 如果眼光放得夠長遠,就應該投入去做這件事,參與到國家走向世界創新中心的工作中來。”
尤政表示, 要引導廣大科學家和科技工作者群體 跳出“自己出題自己解題”的圈子 ,主動肩負起歷史責任,堅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斷向科學技術廣度和深度進軍。
東湖科學城起步區光谷科學島效果圖
他認為,要在某些關鍵領域、重點環節實現突破,要有一些差異化的思路布局未來,不能光解決“卡脖子”問題,還要考慮趨勢性問題,從“彎道超車”變為“換道超車”。他提示,東湖科學城建設有兩個方向要特別關注: 一是信息技術,二是醫療裝備。
湖北光谷實驗室
尤政表示,在信息技術方面,過去做得較多的是信息應用與集成,在基礎技術方面欠缺,導致面臨“卡脖子”的狀況。 “信息技術的發展 并不完全以實現最快的速度、最大的容量為目標,而是應用上的最好功能 。”
他以芯片為例進行舉例說明。現在分成了兩種路徑——一是沿著現在的路繼續走下去,追求尺寸更小、速度更快;二是在另一途徑進行探索,即“微系統技術”。前者世界其他國家已經實現,后者尚未實現。 “微系統技術”不但包含計算和存儲,也融合了傳感、通信、能源等技術,通俗來說是“全能冠軍”、最佳解決方案 。尤政認為,如果能把光源信號處理、收發集成等做成系統,光谷產業將更具優勢、技術含量。
在醫療裝備方面,他建議光谷搶抓機遇,布局可穿戴可植入設備。醫療裝備的發展機遇和信息技術面臨著相同的局面和機遇。 華中大是國內少有的同時具備頂尖醫學、工學兩大學科的高校,并同時擁有同濟、協和兩所國內頂級醫院 。面向人民健康,光谷可充分利用學科、人才、市場等優勢,打造醫療裝備的“微系統技術”,在技術的切入點、戰略選擇上布局長遠。
2、以武漢為基礎范圍,整體規劃布局
目前,全國正在建設的科學城有10多個。東湖科學城建設處于起步階段。 “大家身在其中可能覺得建設進度不快。但從全國來看,我認為建設進度可圈可點。”
尤政 建議,省、市、區應充分吸取前人的建設經驗,爭取后來者居上。
“ 現在不是比誰建設的更快,而是要更多考慮創新點位、保持定力 。每個地區的發展都有各自重點,不能什么有錢、熱門就去做什么,高水平重復比低水平重復浪費更大。 東湖科學城在光電子信息技術方面擁有足夠強的優勢 。應繼續擴大這一優勢,而不是什么都要做,這個很重要 。 不要單純追求指標上的好看,要切切實實思考如何更好立足中部、服務中部。 我認為科學城,至少應該以武漢為基礎范圍進行整體規劃布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