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最新的傳感器都正在走向智能化。無論是智能制造、智慧城市、智慧醫療等,還是智能設備和大數據分析,再到龐大的智能系統,傳感器作為數據采集的源頭,無處不在。
一部手機里有10多個傳感器,一輛汽車有多達300多個傳感器,醫療器械界的奇兵達芬奇手術機器人有400多個傳感器,一列高鐵有2400多個傳感器……可以說,這幾年風生水起的智能制造、數字化轉型、工業互聯網等,離開傳感器將寸步難行。
有數據統計,2022年中國傳感器市場規模將增至3150億元,面對如此大規模市場,我國傳感器行業現狀如何?相關企業有何布局?應用領域前景怎樣?
由國內領先的半導體電子信息媒體芯師爺舉辦的“2022年硬核中國芯”評選,匯聚了百余家中國半導體芯片產業的相關企業,我們就以上問題采訪了7家傳感器領域的本土企業(排名不分先后):
思特威(上海)電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思特威”)
深圳瑞識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瑞識科技”)
美新半導體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美新半導體”)
成都善思微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善思微”)
廣州奧松電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奧松電子”)
北京銳思智芯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銳思智芯”)
武漢市聚芯微電子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聚芯微電子”)
傳感器芯片,90%以上從國外進口
傳感器一直是中國被卡脖子的“痛點”高科技產業。
“國內高端傳感器市場基本上全部依賴進口,90%芯片從國外進口,許多產品是‘有品無芯’,人才制約嚴重,資源匯聚不足。”在談及我國傳感器?業近兩年發展情況,奧松電子營銷總監劉維說到,“產業目前面臨著核心技術缺失、技術創新能力不強的情況,導致高端、智能傳感器的芯片缺乏,制造環節薄弱,民營或合資企業的產品占據了中低端市場。”
針對這一現狀的背后痛點,善思微總經理羅杰指出,“目前面對的主要困難一方面是高端產品技術有待突破,傳感器的底層核心技術或者說上游關鍵技術主要是探測材料和成像芯片,如很多其它行業一樣,材料和芯片也是傳感器這個行業最終需要突破的‘卡脖子’技術,但材料工藝和芯片技術都需要時間積累,尤其是要做好高端產品,需要時間和資金的長期投入。“
”另外一方面的困難主要來自下游整機客戶的認可度和接受度,大部分國內整機客戶還沉浸于‘原裝進口核心部件’的進口依賴中,對國產核心部件的認可度、接受度以及容錯度較低,不夠開放,不敢大膽嘗試,很多時候只是把國產供應商作為壓價的一個工具而已。”
美新半導體首席執行官盧牮對此表示認同,“我們看到有很多的傳感器可以批量上規模,但是客戶還是不敢高比例地使用,主要的原因就是質量體系、生產管理體系還存在不足,在客戶端的整個穩定性、質量表現總體還有一定的差距。”
國產傳感器廠商的逐步崛起
中國數字經濟已經是龐然大物,目前占GDP的比重約為35%,總量超過30萬億元,傳感器正是數字經濟的最基本的支點,突破“卡脖子”技術勢在必行。
中國傳感器廠商負重前行,近年來,在某些領域,這種局面正在逐步改變。中國制造整體實力的增長,也給國產傳感器的發展帶來了新曙光。
思特威(上海)電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市場布局:思特威基于應用進行了部門化的布局策略,分別成立了安防和物聯網芯片部、汽車芯片部、工業和新興芯片部以及智能手機四大核心業務部門,以更精準的市場需求導向推動各應用領域產品針對性前沿CIS技術的發展升級。
針對汽車應用領域,思特威已經發布并量產了6款車規級的高性能CIS產品,與此同時已展開了新一代的車載CIS產品的全面規劃,覆蓋包括車載影像類應用、ADAS應用以及艙內DMS及OMS應用等。
其次,思特威作為全球首家推出BSI+全局快門技術產品的企業,目前已量產了涵蓋0.3MP ~ 9MP的近十款SmartGS®系列背照式全局快門圖像傳感器產品,被廣泛應用在汽車艙內DMS、無人機、家用機器人避障機器視覺系統及智能識別視覺系統等諸多新興智能應用中。目前更為先進的新一代SmartGS®技術也已在開發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