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杜江峰領銜的研究團隊再一次創造了一項驚艷世界的研究成果:利用鉆石中的氮-空位點缺陷(NV色心)作為量子探針(簡稱為“鉆石探針”),選取了細胞分裂中的一種重要蛋白為探測對象,將量子技術應用于單個蛋白分子研究,在室溫大氣條件下獲得了世界上首張單蛋白質分子的磁共振譜。
這項成果發表于國際著名學術期刊《科學》上,同期《科學》“展望”欄目稱贊“此工作是通往活體細胞中單蛋白質分子實時成像的里程碑”。這種以鉆石作為“探針”的磁共振方法可以把以前看不見的東西變得“看得見”,在化學、材料、生命等很多領域都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憑借一系列的貢獻,2015年46歲的杜江峰當選中科院院士。2016年因實現當時最高精度水平的抗噪聲固態自旋量子控制和時間最優量子控制當選年度“科技創新人物”,2019年因在世界上首次在單自旋體系中觀測到宇稱時間對稱性破缺當選中國科學年度新聞人物。
杜江峰院士簡介:
杜江峰,男,漢族,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浙江大學校長。
杜江峰,浙江大學校長
1969年生于江蘇無錫。1985-1990年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少年班和近代物理系學習,獲得學士學位。1997年和2000年分別獲得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理學碩士學位和理學博士學位。1990年起留校任教,2004年起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同年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杰出青年科學基金資助,2005-2007年任德國多特蒙德大學瑪麗居里研究員,2012-2018年先后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物理學院副院長、執行院長,2013年入選國家高層次人才特殊支持計劃“科技創新領軍人才”,2015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2018年4月起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
主要從事量子物理及其應用的實驗研究。創新發展了自旋量子調控及動力學解耦等量子物理實驗技術,結合系列高性能磁共振實驗裝備的成功研制,將磁共振探測的靈敏度和分辨率提升到國際領先水平,在量子物理應用于精密測量科學和信息科學等領域取得了具有重要國際影響的研究成果。發表學術論文170余篇(其中《科學》2篇、《自然》2篇、《自然》子刊9篇、PRL 32篇);應邀在美國物理學會和化學學會、亞太順磁共振學會等舉辦的國際會議上做特邀報告。作為第一完成人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2012年)、教育部自然科學獎一等獎(2011年)、中國物理學會黃昆物理獎(2010-2011年度)、周光召基金會“基礎科學獎”(2016年)、中國分析測試協會科學技術獎特等獎(2015年)等。
參考資料:
[1]院士高考回憶錄 | 杜江峰:保送中科大少年班經歷最苦讀書時光,新京報
[2]量子信息面臨“卡脖子”,中國需要更多的國儀量子,光子盒
[3]中科大“GDP”的量子往事,光子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