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料之中。
據知情人士透露,近日有500多名中國理工科研究生申請赴美簽證時被美方拒簽,這500多名申請赴美攻讀博士或碩士學位的研究生,大部分學習電氣電子工程、計算機、機械、化學、材料科學、生物醫學等理工類專業。
拜登政府一方面試圖順應美方高校要求大量吸收中國留學生的呼聲,另一方面仍延續打壓中國理工科研究生和學者的政策,嚴重損害了中國留學人員合法權益。
其實拒簽的背后,除了大國博弈的原因,還暗含了當前中國存在的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為什么大量中國留學生與學者依舊要冒著“生物病毒”與“政治病毒”的危險踏上大洋彼岸辛苦求學?
科研的競爭,往往也是科學儀器的競爭……
中國科學儀器現狀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2017諾貝爾化學獎被授予來自英國、美國、瑞士的三位科學家,理由是 “研發冷凍電子顯微鏡,用于測定溶液中生物大分子高分辨率結構”,直接開啟了生物化學的革命。
據統計,到2017年,諾貝爾獎自然科學獲獎項目中,因發明科學儀器而直接獲獎的項目占11%。而且72%的物理學獎、81%的化學獎、95%的生理學或醫學獎都是借助尖端科學儀器來完成的。
2021年5月28日,習近平在中國科學院第二十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會、中國科協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表示,科技攻關要堅持問題導向,奔著最緊急、最緊迫的問題去。要從國家急迫需要和長遠需求出發,在石油天然氣、基礎原材料、高端芯片、工業軟件、農作物種子、科學試驗用儀器設備、化學制劑等方面關鍵核心技術上全力攻堅,加快突破一批藥品、醫療器械、醫用設備、疫苗等領域關鍵核心技術。
科學試驗用儀器設備打中了人們的認知盲點。
其實,無論是長遠的芯片等高科技產業,還是最急迫的醫療行業,都離不開科學儀器的支持。也恰恰是這個領域,中國確實被卡脖子到離開國外供應,就寸步難行的境地。
2021年6月下旬,中國科學院電工研究所副所長韓立說,我國高端科學儀器現狀慘淡——多種科學儀器基本被國外廠商壟斷,某些類型的儀器國內廠商市場占有率甚至趨近于零。
比如在醫院設備里,廣為人知的CT、核磁共振儀、大型X光機等等高端設備,基本被GE、飛利浦、西門子三家瓜分。在科研領域,核磁波譜儀,是分析各種無機物有機物成分結構的“神器”,國產僅0.99%;液質聯用儀,用于藥物開發、食品分析、環境檢測,國產占1.19%;X射線衍射儀,化學,化工,材料,冶金,石油等領域必不可少,國產1.32%……人民日報曾走訪上百家企業,發現生產線和研發中心里的科學儀器,統統都是“美械師”、“德械師”甚至“日械師”。
人們很難相信,今天中國科研裝備的現狀,居然凄慘到了百年前“萬國造”的時代。
2018年的國家科技基礎條件資源調查工作顯示,在單價超過50萬元的大型儀器中,國產品占有率為13.4%左右。
據海關統計,2016年進口儀器儀表449.6億美元,僅次于石油和電子器件,是第三大進口產品。隨著中國尖端科技研發的井噴,基礎的科學儀器進口需求反而越來越高,在2019年已經高達519.93億美元,逆差接近200億美元,
雖然國家一直鼓勵自主研發,但當前成果還是主要集中于中低端領域,越高端依賴性越嚴重。
2021年,美國化學會旗下期刊《化學與工程新聞(C&EN)》評選的國際排名前20名科學儀器公司中,美國上榜8家頂尖科研儀器廠商,日本上榜5家,德國和瑞士各上榜3家,英國上榜1家。
中國作為GDP排名第二,工業總產值獨霸全球的國家,沒有一家。
有人說,如果中國產品壟斷了全球的貨架,那么日德產品就占據了中國的流水線,而美國產品則充斥著中國的實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