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在制造上提前布局的廣州,深圳也有自己的優勢。工信部電子元器件行業發展研究中心總工程師、中國傳感器與物聯網產業聯盟副理事長郭源生在光明區召開的首屆中國傳感器與應用技術大會上說,“深圳具有市場需求與場景配套的優勢,尤其是在出口加工、服務貿易、裝備制造業、家電等方面,對產業鏈有帶動作用。而一旦有了物理空間、產業鏈,資本自然而然也會關注。”
郭源生表示,希望深圳能夠解決好“誰主導、誰出資、誰運營”這三大難題,探索出“采用什么樣的體制和機制來支撐園區”的示范樣本,形成產業鏈完備、結構合理,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產業集群。
目前,深圳智能傳感器產業上打算探索一條“政府主導、平臺統籌、市場化運作”的新型舉國體制之路。
姜勇表示,“算下來,廣州12英寸每片遠比深圳8英寸建造周期更長,雖然12英寸對比8英寸產線的成品率自然要提升不少,但是每英寸成本貴出2.23倍。因此,現在下定論誰更勝一籌,還言之過早。”
出奇制勝:金融支持產業發展
在區層面上,深圳對智能傳感器產業空間布局,重點提及了南山、龍華和光明這三區。雖然寶安區也有不少智能傳感器公司,如鐳神智能、韶音科技等,但卻沒有進入本次“20+8”規劃中。
具體來看,深圳對于南山區的定位重點放在了“產學研”;龍華的定位是“3C應用示范”;而光明任務最重,肩負建設上述所提及的MEMS中試線。該中試線建成后將面向市內外有關企業提供研發中試和批量代工服務。
對此,深圳市還將產業基金、產業聯盟、產業園區等相關規劃均落于光明區。而光明區也發布了專項產業政策《深圳市光明區關于支持智能傳感器產業集群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征求意見稿)》,以中試線建設為主線,圍繞“招企業”“強企業”“搭平臺”三個維度支持產業發展。
值得一提的是,光明區專項產業政策抓住了現今國內智能傳感器產業發展的一大痛點,即大部分公司還停留在“小而精”階段。
根據深圳市智能傳感行業協會2022年底調研數據,深圳市智能傳感器及產業鏈相關企業240家、上市公司12家(新三板2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11家、專精特新39家。其中,年營收超過1億元的企業僅有30多家,距離千億級產業集群的目標仍有很大差距。
深圳市智能傳感行業協會聯合秘書長張喻在走訪中也發現,若一家企業僅做智能傳感器一塊業務,其營收天花板大多定格在1億元左右,這意味行業內部的“隱形冠軍”最后只能為他人做嫁衣。
為此,光明區在政策上主動出擊,支持區內企業兼并收購國內外智能傳感器上下游企業,必要時光明區政府投資引導基金可共同出資參與或提供資金支持,并對成功并購的企業最高獎勵1000萬元。
同時,據光明科發集團負責人透露,科發集團內部還將以“存款換招商”、“基金+基地”、“定增+訂單”等招商策略,引進全球知名龍頭與本區企業強強聯合。
如此由政府主導,借由金融工具催熟整個產業,是一招妙棋,但也需要突破。
此前有風投機構合伙人表示,政府性引導基金重點在招商引資、強鏈補鏈,若是政府干預過重,會喪失掉市場化的本質,從而導致資源分配并不高效。
其次,據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了解,不少中小型制造業公司老板,對金融工具的認知還停留在“一堆華麗的詞藻”,公司內部也缺少能熟練金融性工具的團隊。同時,一些企業主對相關政策文件的了解也不夠深入,也并不急于做大做強。
去年6月,《深圳市培育發展智能傳感器產業集群行動計劃(2022-2025年)》發布,其中提出,2021年,深圳市智能傳感器產業增加值超過40億元,在MEMS麥克風領域有技術積累深厚的行業龍頭企業,在激光雷達、紅外熱電堆等細分領域擁有具備較強研發實力和行業影響力的“小而精”科技創新型企業。
深圳在智能硬件、消費電子、汽車電子、物聯網、儀器儀表、工業自動化、生物醫療、航空航天等領域擁有廣闊的智能傳感器應用市場,特別是隨著數字孿生城市和鵬城自進化智能體的深入建設,智能傳感器產業迎來廣闊發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