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工業制造大國,我國必須打贏產業基礎高級化和產業鏈現代化攻堅戰。”3月6日,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華中科技大學校長、中國儀器儀表學會理事長尤政在接受新京報記者采訪時說。
尤政院士表示,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突飛猛進,讓科技和經濟社會發展加速滲透融合。許多地區在推動本地優勢資源形成產業集聚方面積累了探索經驗,但從效果上看仍不足以有效支撐新舊動能轉化的進程。光電子信息產業是應用廣泛的戰略高技術產業,也是我國有條件率先實現突破的高技術產業。
目前,國內在建的多個區域性科技創新中心,普遍具有較豐富的科教資源。像北京、上海、粵港澳大灣區、成渝、武漢等區域的省部屬高校、科研院所眾多,均有各自的優勢學科。以湖北為例,作為中部地區重要的科教大省,其在人才培養、科研合作、成果轉化等方面,與長三角、珠三角有著長期的密切聯系,也是支撐沿海、引領西部的重要支點。所以,應發揮好各科技創新中心的功能和作用,暢通信息共享機制,加快形成區域協作體系,構建中國特色國家實驗室體系。依托武漢光谷布局光電子信息領域的國家實驗室,積累技術源頭優勢,加快推進信息感知處理、通信領域關鍵核心技術突破,在技術輸出源頭、技術服務和技術引領等方面形成示范,回應國家戰略和地方需求。
尤政院士建議,首先,要加強頂層設計,引導地方合理配置研發投入的分布。各地前期已進行了大量自主探索,建議主管部門適時展開階段性總結,全面分析近3年各地在研發投入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問題,并對下一階段的投入給出指導意見。引導地方根據自身優勢學科和科研基礎,集中資源投向有基礎、有潛質的前沿研究且與產業集聚一體的布局。
其次,建議盡快出臺區域性科技創新資源整合的制度安排,完善高水平大學服務地方發展機制。結合各地創新要素的分布實際,地方要確定1-2個研發重點領域,按照新型舉國體制的路徑,確定主導力量統籌域內各類科研資源。充分釋放高水平大學促進地方高質量發展的能量,形成地方、高校、科研院所的合力,更好激發區域創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