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聲學所團隊不斷探索發展橫波遠探測成像測井技術
給大地“做B超”,用聲波找油氣
人民日報記者 吳月輝
2011年至2021年,我國用10年時間實施找礦突破戰略行動。其間累計發現17個億噸級大油田和21個千億立方米級大氣田,新形成32處非油氣礦產資源基地,主要礦產保有資源量普遍增長。
石油能源建設對我們國家意義重大,中國作為制造業大國,要發展實體經濟,能源的飯碗必須端在自己手里。端牢能源的飯碗,必須發揮科技創新第一動力作用,通過技術進步解決能源資源約束、生態環境保護、應對氣候變化等重大問題和挑戰。
近年來,中國科學院聲學研究所超聲學實驗室固體聲學與深部鉆測團隊,數十年如一日不懈探索用井下聲波來探測能源的核心技術,開發出性能更優越的井下聲學探測儀器,對支撐我國深地勘探、保障國家能源安全具有重要的意義。——編 者
找到油氣田,有哪些步驟?
“望聞問切”定位置,測井儀器作“眼睛”
油氣勘探是一項復雜而又有高難度的工作,并且存在巨大風險。那么,要想找到油氣田,需要經歷哪些步驟?
中國科學院聲學研究所研究員、超聲學實驗室主任陳德華說:“找油氣田的過程,可以用傳統醫學中的‘望聞問切’四字來概括。”
首先,地質學家會進行區域概查,確定可能存在油氣田的地區和范圍。這一步相當于“望聞問切”中的“望”和“聞”;然后進行區域普查,利用人工地震方法推斷地下巖石的結構,這一步相當于“問”,可以大體確定地下哪些位置存在油氣儲層;接下來,工程師會鉆開潛在油氣田的第一口井——探井,進行區域詳查,相當于“切”。
陳德華說:“如果想了解油氣層的具體位置以及油氣的開采價值,以上的‘望聞問切’還不夠,還需要結合一些高科技手段,比如測井技術。”
測井被稱為“石油工業的眼睛”,因為在漆黑而又高溫的地下,無法直接觀察到地層巖石信息,必須通過測井儀器記錄數據并傳輸到地面,這個過程就好比人的眼睛接收到光信號,并處理成圖像以供辨別。
“將先進的測井儀器放入鉆孔內,我們就可以對地下幾千米處的油氣層進行精細探測,精度能達到厘米級甚至更高。通過測井,可以確定地層的性質,進一步對地層作出準確評價,從而確定地層是否含有油氣、含油氣量多少、油層厚度以及評估油氣可采量。” 陳德華說,“這個過程就好比人們在醫院體檢時‘做B超’。”
測井方法通常分為聲法、電法、核物理法和核磁共振法四種。其中,向地層發射聲波、接收處理反射或折射回來的聲波從而獲取地層信息的方法,被稱為聲波測井。“相比其它幾種方法,聲波測井不僅環保,成本相對還低,更重要的是能夠獲得許多至關重要的地層巖石力學參數。”陳德華說。
圖1:聲波測井示意圖
圖片來源:中科院聲學所
國產高端聲波測井裝備,是如何研發出來的?
“從零開始”解難題,反復試驗終量產
本世紀初,世界范圍內油氣資源勘探和開發的競爭不斷升級。“當時,我們缺乏自主研發的偶極子聲波測井換能器,也難以大面積推廣應用偶極橫波測井的先進技術。這不僅影響了我國高端聲波測井裝備的國產化,還嚴重阻礙和制約了我國油氣勘探、開采的進度。”陳德華回憶。
面對棘手難題,中科院聲學所的研究團隊迎難而上。
研究可以說是“從零開始”,團隊成員們除了能看到市面上已有換能器嵌入儀器后的“長相”,了解它可以實現的一些基本功能外,其余相關材料、結構、參數等具體信息幾乎一無所知。
此后,經過近3年的反復摸索、試驗,經歷了成百上千次的失敗后,團隊終于研制出了換能器的第一批樣品。陳德華說:“但是,這批換能器樣品一旦放入高溫環境中進行測試,要么整體開裂,要么壓電陶瓷破碎,導致試驗失敗了一次又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