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光譜儀的研究上,浙江大學頻出佳績。前不久,該校的馬耀光研究員和團隊造出一款微納光纖錐光譜儀。
這款光譜儀可以通過微納光纖錐的結構,來對光譜信息進行編碼。其工作波段范圍為 450nm-1100nm,針對輸入光的分辨率能夠達到 1.5pm 級別,核心元件成本的低于 15 美元。
對于應用前景,馬耀光坦言:“實際上我們在一開始并沒有過多考慮關于應用的問題,因為不同場景有著不同的要求。哪怕是同樣的器件,也需要做不同的細節設計,比如改動封裝結構和算法等。”
針對目前的器件,他們使用紫外固化膠把微納光纖固定在互補金屬氧化物半導體探測器上,然后再將整個器件固定在一個基板上,借此實現穩定的結構。
(來源:eLight)
如果要走向實際應用,還需要課題組在微納光纖制備、探測器集成等方面進行更多探索,以便實現制備封裝的自動化。
目前微型光譜儀已經有不少可以應用的場景,這也是當下微型光譜儀頗受歡迎的原因之一。具體應用上:
其一,可以實現物質成份的探測。比如,對于掃地機器人來說,它必須能對不同材質進行識別。而光譜信息可以配合視覺信息,來讓掃地機器人對物體的大小、材質等多種參數進行綜合判定。
其二,在安檢場景中,微型光譜儀也具有很大的應用市場。目前市面上的各種光譜檢測特別是高分辨率檢測,往往依賴于體積巨大的光譜儀(m^3 數量級)。
如果微型光譜儀可以得到普及,將給交通樞紐、水質檢測、農產品檢測等領域帶來“福音”。
屆時,在檢測相關數據時只需要將一個指甲蓋大小的模塊連接到手機,模塊的一端就會伸出一根光纖來對信號進行采集,將數據通過手機算法進行處理之后,就可以快速得到分析結果。
其三,人類的日常生活遍布光譜。我們每天都在使用的顯示屏、照明燈具、手機攝像頭等,都需要借助光譜檢測設備對其進行不定期測量,以讓設備性能和功能得到保障。
有了微型光譜儀,就可以根據需要來調整顯示器的顏色、根據不同環境甚至根據使用者的心情微調手機色調,并能讓手機攝像頭對現實世界的顏色進行更細致、更準確的識別,從而助力色彩優化以及對焦速度提升等。
可以預想的是,當光譜儀得到微型化之后,制備成本的下降,會讓許多原本用不起或用不了光譜儀的場景得到重新定義,所衍生的應用場景可能比想象中更豐富。
另外,此次提出的光纖錐方案,并不受限于光譜儀的工作范圍。如果有合適的材料,完全可以制備適用于中紅外、近紅外、紫外等其他的波段的光譜儀。只要有合適的波導材料和探測器,在制作、標定和測試上都是兼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