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加強計量技術機構建設。深入推進計量技術機構改革創新,保持計量體系的獨立性和完整性,確保國家量值的統一和安全,推動法定計量職責有效履行,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加大對計量技術機構在基礎設施、計量標準建設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加強頂層設計,優化整體布局,強化技術管理,推動計量技術機構協同、錯位發展。制定全省社會公用計量標準建設規劃和指導目錄,統籌全省計量資源,構建科學、高效、嚴謹、開放、靈活的量值溯源體系。
省級計量檢定機構:圍繞我省重點領域、重點產業以及新興、未來產業的發展需求和量值溯源要求,加快現有計量標準的數字化轉型升級,持續推進省級社會公用計量標準建設,構建全產業鏈的現代量傳溯源體系,加強碳計量、食品安全、醫療衛生和生態環境等重點領域的現代測量體系建設。強化落實型式批準和強制檢定制度,切實保障加油(氣)機、汽車充電樁、電子計價秤、水電氣表等與人民群眾密切相關的計量器具計量準確。
市級計量檢定機構:圍繞市域經濟社會發展和實施強制檢定需要,加強貿易結算、食品安全、生產安全、節能減排、環境保護、醫療衛生等民生領域的社會公用計量標準建設。
縣級計量檢定機構:圍繞縣域經濟社會發展和實施強制檢定需要,加強生產安全、貿易結算、醫療衛生等基礎民生領域的社會公用計量標準建設。
專項授權計量機構:圍繞行業和專業強制檢定需求,持續維護專項授權計量標準,提升承擔政府及行業專項授權計量工作的能力。
15.強化計量人才隊伍建設。依托重大科研項目、重點建設平臺,在計量領域培養高層次學科帶頭人,支持培養中青年人才、培育計量領域產業創新團隊。實施計量專業技術人才提升行動,以省、市級法定計量檢定機構為依托,建設計量公共教育資源開發、培訓平臺和實訓基地,全面提升我省計量專業技術人員能力和水平。加強計量領域相關職業技能等級認定、注冊計量師職業資格管理和計量專業職稱評聘工作。鼓勵計量技術機構創新設置首席計量師、首席工程師等崗位聘任制度。建立省級計量人才庫和省際計量合作專家團隊,支持技術人員開展計量交流合作。
16.完善企業計量體系。鼓勵企業通過測量管理體系認證,引導其建立完善與其科研、生產、經營相適應的計量管理制度和保障體系。落實企業計量能力自我聲明制度,開展工業企業計量標桿示范。實行中小企業計量伙伴計劃,發揮龍頭企業和各類計量技術服務機構引領帶動作用,全面提升產業鏈相關中小企業計量保證能力。鼓勵社會各方加強對企業計量發展的資金投入和支持。企業新購置的計量器具符合國家有關規定的,允許一次性計入當期成本費用,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扣除。
17.推動區域計量協調發展。圍繞中部地區高質量發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等重大國家戰略,研究省際計量服務協同模式,建設省際計量技術機構技術服務協同平臺,建立黃河流域計量技術協調通報、協同會商、互認合作機制。探索計量“行業+區位+技術”的聯合發展模式,開展區域性計量比對活動,推進區域計量互認和區域誠信計量建設,強化區域計量監管合作。規劃計量工作協作片區,建立省、市、縣三級計量技術機構聯動機制,開展計量技術指導幫扶活動,推動全省計量技術機構整體協調發展。
18.支撐質量基礎設施一體化發展。開展質量基礎設施協同服務及應用示范創新,加強質量基礎設施一體化建設。推動計量與標準、檢驗檢測、認證認可領域相關技術規范和標準的相互參考借鑒和共享共用,強化檢驗檢測、認證認可計量溯源性要求,以精準計量推動標準數據和方法的科學驗證。在關鍵領域開展“計量—標準—檢驗檢測—認證認可”全鏈條整體技術“一站式”質量基礎支撐服務。
(四)加強計量監督管理。
19.健全地方計量法規體系。結合新時代國家計量法治要求和我省計量監管需求,按照立法程序,適時推動將修訂《河南省計量監督管理條例》列入立法計劃。加強專業計量技術委員會建設,開展計量技術規范制修訂和實施效果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