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院人才培養過程注重寬口徑與特色的結合,設有測控技術與儀器、探測制導與控制技術、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遙感科學與技術、智能感知工程五個專業方向。其中測控技術與儀器是國家一流專業、教育部特色專業、卓越工程師試點專業及國防重點專業;探測制導與控制技術專業是國家一流專業、工信部重點專業;遙感科學與技術是國家一流專業、教育部和國防緊缺專業;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是北京市一流專業。
該院現有國家精品課程1門,北京市精品課程3門,教育部精品視頻公開課1門,教育部視頻資源共享課1門;擁有教學名師2人;建有“航空科學與技術”國家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參加),“儀器光電及可靠性”工信部實驗示范教學中心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中國空空導彈研究院”北京市校外人才培養基地等。
具有完備的創新人才培養體系和培養條件,為我國航空航天儀器光電領域培養了大批高水平創新型人才,部分已經成長為行業領軍和領導人物。
一流師資重創新
該院現有教職工233人,專任教師174人,其中:院士3人,國家級人才14人,國家級青年人才15人,教學名師2人。
擁有“先進慣性儀表與系統技術”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創新研究群體、“精密光機電一體化技術”教育部創新團隊、“先進慣性儀表與導航系統技術”教育部創新團隊、“航空航天先進傳感技術”教育部創新團隊、“先進慣性儀表與導航系統技術”科技部重點領域創新團隊和“光電技術”藍天創新團隊、“新型成像探測技術與系統”藍天創新團隊等團隊。
現有“慣性技術”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精密光機電一體化”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新型慣性儀表與導航系統技術”國防重點學科實驗室、“量子傳感技術”工業和信息化部重點實驗室等國家級、省部級重點實驗室和基地。
同時,正在建設“超高靈敏極弱磁場和慣性測量裝置”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將建成世界唯一、性能最高、空間最大的“零磁”空間,提供極限弱磁的環境和測量手段,引領超高靈敏極弱磁場測量、高精度原子陀螺儀慣性測量和計量裝置、心腦磁成像等方向發展。
航空航天大貢獻
該院始終以航空航天為特色,圍繞四個面向,先后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重大科學儀器專項2項,科技部重大科研儀器專項3項等重大項目和任務,在先進慣性器件與系統、精密光機電測試、航天器姿態測量與控制、先進傳感技術等方向上取得了一批重大成果。
2006年以來主持獲得15項國家級科技成果獎,其中,2007年和2008年連續兩年主持獲得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
哈爾濱工業大學儀器科學與工程學院:全國首個精密儀器專業,軟科排名六年世界第一
哈爾濱工業大學儀器科學與工程學院設有儀器科學與技術國家重點一級學科、國防特色學科。哈工大精密儀器專業建立始于1952年精密儀器實驗室擴建,是全國第一個精密儀器專業;1956年成立儀器制造系,是全國高校儀器學科領域中最早建系、最早成體系培養高端精密儀器人才的學科專業;創辦了全國第一個研究生班,為我國精密儀器領域培養了第一批學科帶頭人和技術領軍人才。
哈工大儀器科學與技術學科是首批國家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首批博士后流動站、首批國家重點一級學科。目前儀器學科設有精密儀器和測控技術與儀器(國防特色專業)兩個本科專業;建有超精密儀器及智能化工信部重點實驗室、國防工業超精密加工技術研究應用中心。哈工大儀器學科在歷次全國一級學科評估中均名列前茅;2017至2022年,軟科世界學科排名中,哈工大儀器學科連續六年位列世界第一。為支持儀器學科快速發展,2018年10月8日成立儀器科學與工程學院。
傾力鑄造大團隊
該院在團隊建設方面,向世界一流學科看齊,大力引進和培養志向高、潛力大、有國際視野的青年學術骨干,形成能干大項目、創造大成果、解決大問題的大團隊模式。
培養了一大批創新領軍人才和專業技術骨干,在航天國防和高端裝備制造領域發揮了重要作用;在國際測量與儀器領域形成重要影響力。
該院現有專業教師110余人,是國內體量最大的儀器學院之一,其中,院士、國家級高層次人才和青年拔尖人才等杰出人才18人,在重大儀器核心技術方面取得突破性貢獻的優秀青年學術骨干60余人。
科研攻關結碩果
哈工大儀器學科在高精尖儀器技術領域不斷創新突破,積累了一大批核心技術,取得了一批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重大創新成果,支撐了我國航天與國防武器裝備的發展,也推動了國內高端精密儀器與高端裝備的發展。
哈工大儀器學科率先提出并堅持“大團隊、大平臺、大項目、大成果”特色發展之路,研制成功一批高端超精密測量儀器和大型專用測量裝備,如國內第一臺超精密特種形狀測量儀、第一臺圓柱度測量國家標準裝置、第一臺深微尺度測量軍工最高標準裝置、第一臺超大型超精密隔微振裝置等,形成系統的中外發明專利550余項和系列國際標準、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等30余項。
獲得以國家技術發明獎一等獎和二等獎為代表的國家和省部級科技成果獎60余項。科研成果成功實現產業化,已建立哈爾濱和中山兩個高端超精密儀器產業化基地。
人才輩出瞄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