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國科技創新能力大幅提升,正式邁入創新型國家行列。其中,醫療技術尤其是高端醫療裝備的發展是創新能力提升的重要表現。先進的醫療設備提升了醫療效率,提高了醫療質量。當前,我國高端醫療設備市場規模不斷擴大,相關技術和產業發展迅速。
從進口到出口
前不久舉辦的深圳國際高性能醫療器械展上,世界首款5.0T人體全身磁共振產品發布,成為展會明星。這款高端醫療裝備凝結了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等單位合作結晶的成果,已于去年8月獲國家醫療器械注冊(NMPA)審批,成為國際上率先突破的超高場磁共振成像普適產品。
磁共振是心腦血管、神經和腫瘤等重大疾病影像診斷的“利器”。2007年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院院長樊建平在建設深圳先進院第二個研究所時,就開始布局生物醫學工程和醫療器械研發。
16年前,剛從美國加州大學回國加入深圳先進院的鄭海榮,受命組建生物醫學成像研究中心,被進口磁共振設備的昂貴價格所震驚。“一臺好幾千萬元,就連科學研究都不一定用得起,更別說老百姓看病了。”鄭海榮回憶說。當時,全球只有少數幾家醫療設備巨頭壟斷生產高場人體磁共振產品,在我國市場售價昂貴,患者檢查成本很高。
醫療所急,也是產業之痛。2008年,深圳先進院勞特伯醫學影像實驗室開始布局磁共振成像技術研發。隨后與聯影醫療共同開展了“3.0T高場磁共振成像系統”研發計劃。針對磁共振成像速度慢的世界難題和高場超導成像的國外技術壟斷,項目組創建了“軟硬件協同”的磁共振快速成像技術體系,構建了影像數據“稀疏采集、快速掃描、精準重建”技術路徑,攻克了系統核心部件和成像技術難關。
“公司自成立之初,就很注重核心部件的自主可控。目前,聯影醫療已攻克一系列關鍵技術。”聯影醫療研發副總裁王海寧介紹。
2021年,項目組研發出的國產3.0T高場磁共振成像設備成果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實現我國高端醫療設備自主創新的重大突破。3T磁共振系統的研制成功,使中國成為少數幾個獨立掌握磁共振全部核心技術和整機制造的國家;聯影公司的系列磁共振產品已經走進31個省份的千余家醫院,有效緩解了老百姓在使用高端影像設備上看病貴、看病難的問題,并實現了對美國、歐洲等海外市場的逆向輸出,我國由凈進口國變為出口國。
3T打破國際壟斷,國產化設備展現出后發優勢,5T則實現了跨代引領、國際領先,有力改變了磁共振國際產業格局和技術格局。
北京協和醫院放射科是5.0T超高場強磁共振的首批用戶,該科主任醫師王怡寧曾接診過一個突發肢體無力的44歲女性患者,此前用3T系統照不出異常,改用5T系統確診出危險的動脈夾層。“3T檢查分辨率不夠并沒有發現腦血管的問題,5T的高分辨率血管成像可以幫助我們找到病因,更早地進行診治。”王怡寧說。
為滿足腦科學等重大前沿科學需求,在我國首型3T和世界首型5T磁共振之后,鄭海榮團隊目前正在與聯影合作攻關更高分辨率、高靈敏的人體磁共振成像科研設備。
從成果到產品
不只是磁共振,深圳先進院還有很多成果已經轉化為高端醫療裝備。
邁瑞醫療醫學影像研發總監李雷介紹,此前,深圳先進院鄭海榮團隊跟邁瑞共同研發的新一代超聲剪切波彈性成像關鍵技術及應用,獲得2017年度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
創建了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超聲剪切波彈性成像關鍵技術及應用體系”,轉化了三個系列的超聲定量彈性高端彩超產品,使肝纖維化無需穿刺即可實現早期篩查和準確分級。
積極倡導科研成果產業化是深圳先進院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深圳先進院醫工所所長梁棟表示,醫工所有研制科研儀器的優良傳統。其一,生物醫學工程學科是強交叉的學科,醫學、生物、工程、電子、材料等多個學科交叉在一起,而它的出口是醫療器械和儀器裝備;其二,醫工所成立之初,就確定了“學術引領、服務產業”的目標,形成了一支科學家和工程師混搭的團隊;其三,由于歷史原因,我國科學儀器長期依賴進口,為了解決這個“卡脖子”短板,醫工所把研制科研儀器作為一項使命,扛在自己肩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