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副院長 鄭海榮:團隊的核心就是要圍繞這些痛點里的技術進行攻關,解決了這一攬子的快速成像的軟件和硬件、電子學(問題),形成了100多個發明專利。這樣轉化效率就非常高,是精準地提煉問題、攻關。
鄭海榮告訴記者,這些年,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在研發機構和產業融合方面探索的案例還有很多。
這座樓叫作“工程生物產業創新中心”,這是一個“樓上樓下”的創新綜合體,樓上是研究院,樓下是企業,樓上的“科學家”隨時可以下樓找到“企業家”,一起商量產品轉化。而這個國家高性能醫療器械創新中心,成立剛剛三年,就已經促成多家醫療機構和研發單位融合,實現10多個重大科研成果的產業轉化。
政府+市場
助推科研成果轉化
在采訪期間,記者了解到,深圳南山區把他們的創新方式總結為“蝴蝶模式”,就是科研單位和產業構成了蝴蝶的身體,但想要蝴蝶翩翩起舞,還要依靠兩只翅膀——也就是政府和市場的助推。
深圳南山區科技創新局副局長張旭告訴記者,幫助科研成果轉化一直是他們工作的重心,為了搭建好科研機構和企業溝通的橋梁,他們最近還特地在南山云科技大廈拿出了5層樓2萬平方米的空間,免費提供給幫助成果轉化服務機構。利用市場的力量連接起科研機構和企業。
深圳南山區科技創新局副局長 張旭: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可以說是我們區里實行科技成果產業化非常好的一個典范。不斷地幫助它對接區內各種企業的資源,來架好科研機構和企業之間溝通的橋梁。
有了鏈接,還得有資金支持。記者采訪期間,科創局的鄭培松正在和小組成員談論如何為區里的企業申請最新的資金扶持。
幫助企業申請政府的扶持資金還僅僅是鄭培松工作的一部分,為了讓企業擁有更多的資金支持,他們還得聯絡起區里的金融資源。
深圳南山區科技創新局副局長 張旭:我們引入一些非常豐富的科技金融資源,不是更關注它的收益率,(而是)更關注早期項目的成長性,實現這種投早投小投科技的理念。
金融資金的支持為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轉化提供了保障,張旭最新的工作計劃將這些對創新成果轉化至關重要的要素都集中在同一個空間里,共同發力,賦能高質量創新發展。
深圳南山區科技創新局副局長 張旭:南山區現在已經有超過4500家的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全社會研發投入占GDP比重達到了6.57%。我們也會進一步暢通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渠道,面向全球來引進國際的高端人才,提供更強的人才支撐動力。
樓上實驗室樓下創業公司
破除“孤島現象”
科技成果轉化不夠順暢的問題長期困擾產業發展,如何破除障礙,真正實現創新成果引領產業升級?
郭萬達,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常務副院長,他帶著記者來到深圳市工程生物產業創新中心,這個中心樓上是實驗室,樓下就是多家創業公司。
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常務副院長 郭萬達:就像鄰居家一樣,你推門就可以進去,可以見面,可以說話啊,還不需要通過中間的中介的機構,這不是直接它就轉化了嘛,最重要的是產研的融合沒有隔閡。
記者 何俊儒:未來,我們整個產研融合的實踐當中,我們應該注意些什么呢?
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常務副院長 郭萬達:你就得有原創,你得有零到一。你沒有原創,你如何去解決“卡脖子”的問題呢?
記者 何俊儒:當科研機構和市場的融合越來越緊密了之后,會不會出現科研機構只去攻克市場的一些效益高的產品?
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常務副院長 郭萬達:那當然可能會出現這種傾向,這就取決于科研機構是什么科研的機構,一點不注重長遠、基礎研究不重視,研發完以后就沒下一單了。這個新型研發機構就是由政府、大學、產業界共同去發起的研發機構,有一些科研機構本身的各種資源的集聚。這個時候,既要有基礎研究,又面向產業界。我覺得新型研發機構作為一個重要的載體,也是避免完全就是利潤,也要避免完全政府去干預,所以它一定會形成這么一個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