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感器作為數據采集的功能器件,是信息技術的基礎核心元器件,采集的數據是整個感知、傳輸和處理信息系統中延伸到前端“觸角”。近年來,全球傳感器市場一直保持快速增長。根據賽迪顧問預計,2023年,全球傳感器市場規模將增長至2032億美元,年復合增長率約為8%以上。工信部電子司副司長楊旭東在“2022世界傳感器大會”上介紹,隨著5G、人工智能、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不斷突破,作為與外界環境交互的重要手段和感知信息的主要來源,傳感器市場需求日益旺盛,預計到2023年,中國傳感器市場規模將突破3800億元。然而,我國本土傳感器行業發展令人擔憂,與全世界生產的超過2萬種傳感器產品品類相比,中國僅能自主生產其中的約1/3左右,整體技術及單品價值量也處于較為低端水平。如此龐大的市場體量卻絕大部分被歐美國際傳感器巨頭占據,成為當前制約中國數字化轉型發展的最 大“卡脖子”技術瓶頸之一。
陶瓷電容式壓力傳感器作為車規級傳感器重要的核心品類,最早于20世紀末陸續出現并不斷在汽車及工業控制領域應用。其采用陶瓷薄膜作為感壓元器件,陶瓷薄膜和陶瓷基體分別制成電容兩極,當外部壓力作用于陶瓷膜時,陶瓷膜變形,兩極之間的距離發生變化,導致電容發生變化,通過特定的ASIC調節芯片輸出標準電壓信號,從而達到測量壓力的作用。而陶瓷是一種公認的高彈性、介質兼容性好、抗電磁干擾能力強、抗腐蝕、抗磨損、抗沖擊和振動的材料,其良好的熱穩定特性結合厚膜的高溫燒結工藝能使陶電容式壓力傳感器的工作溫度范圍可長期保持在-40~150℃寬范圍內。同時,陶瓷材料的高致密性和抗蠕變性能,也使陶瓷電容式壓力傳感器具有優良的長期穩定性。另外,陶瓷的優良的耐腐蝕性,使其在水、油、氣、酸堿等惡劣復雜的介質環境中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因此,陶瓷電容作為壓力傳感器中一種主要技術路線,能廣泛應用于汽車發動機系統、變速箱系統、空調冷媒系統、剎車系統、新能源車熱泵系統等、工業的過程智能化控制及監控系統、儲能熱管理系統等領域。陶瓷電容式壓力傳感器的制造過程涵蓋電子、材料、力學、化學、機械學諸多交叉學科領域,其制造核心工藝包括陶瓷基體制備技術、電極導體厚膜印刷技術、低溫共燒工藝技術、ASIC調理芯片技術等諸多核心技術。長期以來,全球陶瓷電容式壓力傳感器市場被美國森薩塔等國外廠商占據,屬于“卡脖子”技術及受壟斷的傳感器產品之一。
反觀國產廠商的發展一直以來卻限于重重困難與挑戰當中。國產陶瓷電容式壓力傳感器廠商欲跨越行業門檻卻囿于實現技術突破、布局產業化投資成本高且開發周期長、見效慢的困局,上游原材料廠商暫未實現國產替代進口的產業鏈配套劣勢,汽車客戶又屬于高門檻、周期長的供應鏈認證并且不愿意輕易試錯更換供應商,依賴美國森薩塔等最早進入該領域的標桿企業的采購習慣。
中美貿易摩擦以來,美國不斷以“芯片”斷供以及將一些高科技企業列入出口管制的“實體清單”等行為,使得中國信息產業面臨“卡脖子”的窘境。美國公布的影響國家長期安全和經濟繁榮至關重要的22項技術中,有6項與傳感器技術直接相關。擺脫核心部件“卡脖子”技術成為國內企業現階段的攻堅重點,同時也為核心部件的國產替代提供新的發展空間。
車規級傳感器作為汽車的核心零部件之一,是所謂“牽一發而動全身”的配置。傳統汽車廠商高度重視上游供應商的審核資質、品牌影響力和產品品質穩定性,同時設置了高門檻、周期長審核供應商體系以求降低零部件的試錯成本。這也造就了擋在國產傳感器零部件廠商進入汽車供應鏈的一座“大山”。在中美貿易摩擦同時智能網聯汽車迎來“風口”的背景下,保障供應鏈穩定是國內汽車產業界的頭等大事之一。因此,我國汽車相關行業面臨的保障供應鏈是大勢所在,推動了傳統汽車產業鏈重塑的戰略方向,正為國產汽車自主零部件供應商廠商帶來廣闊的國產替代發展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