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手機作為地震監測設備,就是通過調用手機中的加速度計,獲知地面震動情況。加速度計當前在走路計步和個別重力傳感游戲中常用。
但用手機中的加速度計代替專業設備監測地震,真的可行嗎?
面對記者的疑問,趙延輝給出了這樣的回應:2.5~3.4級的地震,一般的峰值加速度是0.08-0.25m/sec2,也就是8mg~25mg,這對于大部分手機用加速度計來說還有一定的挑戰。但對于5.0~5.4級的地震而言,一般的峰值加速度是1.4~2.5 m/sec2,也就是140mg ~250mg,大部分手機用加速度計均可監測到。也就是說對于破壞性較強的地震來說,手機用加速度計是有機會監測并報警的。
至少需要100萬臺手機接入
將手機作為地震監測儀的技術路線,還在探索過程中。在推廣應用的道路上,當前還存在兩大難題。
首先最突出的是手機設備接入數量的問題。在使用小米手機注冊成為地震監測志愿者時,記者注意到當前編號為445809。這意味著該手機監測地震系統已經有44萬臺次設備接入。王暾表示,這個數量是自2021年到現在累計的結果。
而要想使手機地震監測功能真正投入應用,接入的手機數量需要達到100萬臺。
當前,國內主要手機品牌都已經內置了地震預警功能,全國有近8億臺手機設備出廠預裝了該功能。但考慮到擔心用戶可能認為該功能會帶來打擾或隱私泄露等問題,該功能為默認關閉狀態,需要用戶手動開啟該功能。這是預警接收端的情況。
對于預警監測端而言,這個過程對用戶配合程度的要求就更高些。作為預警監測設備,手機內的加速度計需要被調用,且系統需要獲知用戶地理位置等數據,還需要確保地震發生時位于震源附近的手機處于通信開啟狀態。因為地震預警就是要與地震波傳播搶時間,全程無人參與,所以要讓手機監測系統真正發揮作用,就需要相當大體量的手機處于隨時待機狀態。這就需要有更多的手機廠商推廣該技術,也需要有更多的志愿者加入到該計劃中來。
其次是軟件算法優化問題。手機與專業地震監測設備收集到的數據類型有所不同。當前使用的地震監測設備,監測到震動信息后,首先要做端側邊緣計算,判斷是否發生了地震。如果使用手機監測,這個工作就需要在手機端進行。而當前既有的算法是基于專業監測設備開發的,因此要調用手機,首先需要對既有算法進行優化。以此提高預警的可靠性和精度。
王暾表示,當前專業地震預警響應時間已經逼近極限,采用手機這樣的移動終端作為輔助有機會將地震預警時間再次降低。
對于手機這樣的移動設備是否會出現數據誤差或者誤觸等問題,趙延輝表示:手機設備俯拾皆是,數量巨大,一旦監測到在某一區域一起振動,基本是由地震引起,不太可能被其他事件誤觸發。他同時對未來地震預警技術趨勢做出預測:未來地震預警將會是低密度專業地震監測設備與高密度輔助地震設備的融合,也就是用專業設備解決監測精度問題,用輔助設備解決誤觸發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