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恒告訴記者,傳感器是儀器儀表的上游產業,公司新研發的傳感器可以很快應用到儀器儀表生產上,不僅縮短了時間,降低了成本,而且可以隨時和企業家碰頭交流,對產品做出進一步改進。“這里的產業工人基礎很好,引進技術人才和招工也很方便。”
圍繞著這個“產業生態圈”,天長市本土的中小企業也有大顯身手的地方。
安徽皖控自動化儀表有限公司是一家本土企業,總經理仲福林告訴記者,現在“天長儀表”已經是一塊響當當的金字招牌,出去跑業務,只要提到“天長生產的”,外界認可度都非常高。“‘船多不礙港,車多不礙路’,雖然天長市儀器儀表生產企業眾多,但是大家共享上下游資源,反而對企業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
彰顯產業特色要靠品牌效應,但要想把特色產業做大做強,則要依靠產業鏈的帶動。
近年來,天長市突出“鏈上招商”,著力做好這篇“鏈文章”。專門編制了“產業圖譜”,針對產業鏈相對薄弱的傳感器、集成電路等環節展開精準招商,做好延鏈強鏈補鏈項目招引。
目前,天長市儀器儀表產業已形成了以天康集團為龍頭、以滁州高新區為基地的產業集群,去年規上產值315億元,成為天長市貢獻最大的主導產業,儀器儀表產業鏈和集聚效應初具規模,成為了繼重慶、上海、北京之后的全國第四大儀器儀表產業基地。
第三問:傳統特色產業怎樣轉型升級保持競爭力?
天長的儀器儀表產業怎樣轉型升級保持競爭力?在采訪中,科技創新“天長模式”這個詞被當地政府部門頻頻提到。
“‘天長模式’用十六個字概括就是‘企業出題,政府立題,高校解題,市場閱題’,也被稱為‘四題模式’。” 天長市高新技術創業服務中心負責人王林解釋說。
企業出題。根據企業研發、生產、市場、客戶等要求,幫助企業自主提出技術需求。
政府立題。每年篩選有效技術需求約200條,邀請高校指導,鼓勵企業自主解決;難度較高的需求,分類立項,并設立2000萬元智能裝備及儀表研究院專項資金。
高校解題。聯合高校院所開展院長論壇、專家天長行等活動,高校院所分支機構調研指導科技型企業,實施校企聯合科技攻關項目,共建校地校企研發機構。
市場閱題。從產學研合作項目立項、驗收、評價各個環節,均堅持市場導向,實施的128項科技項目均成功進行了產業化。
天長市智能裝備及儀表研究院
王林介紹說,為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天長市設立了全省首個縣級科技大市場,線上平臺聚集了百家高校、千名專家、萬條科技成果資源;線下平臺可開展資源對接、成果交易、宣傳培訓等科技服務,南大、北京交大、合肥工大等近20所高校院所入駐天長市人才科創城,近三年,天長市實施科技成果轉化項目100多項。
安徽宏康特種金屬材料有限公司在生產耐熱鋼熱電偶護套遇到了難題,普通產品的脆性大、強度低、耐高溫性能差,達不到實際應用需要。天長市智能裝備及儀表研究院在得知企業的需求后,主動牽線搭橋,聯系了合工大的祖方遒教授來幫助企業“解題”,并提供了50萬元項目資金。在企業、高校、政府的三方合力下,這一科研難題得到解決,生產出的新產品性能較從前有了明顯提升,不僅更耐高溫,而且使用壽命延長了一倍,綜合性能達國內領先水平,現已應用在多個行業,并實現產業化產值1512萬元、新增利稅167萬元。
天長市委書記賀家平道出了“天長模式”的核心內涵,“把企業的科技需求和高校研發成果,通過政府搭建平臺提供的產業資金進行有效結合,真正讓高校的科研成果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科技生產力。”
第四問:“儀表之鄉”的未來規劃是什么?
透過江元(天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產車間的玻璃向外望去,2號廠房正在緊鑼密鼓地施工建設之中,即將投入生產。
江元科技是一家從重慶招商過來的儀器儀表企業,企業生產的精密自動化儀器打破了長久以來外國同類產品的壟斷。董事長馬斌十分看好公司在天長的發展前景,“這里不僅產業聚集度高,而且處于經濟活躍的長三角地帶,這讓我下定了前來投資的決心。”
為了把傳統優勢產業向戰略性新興產業轉型升級,《天長市儀器儀表產業創新發展實施方案》也隨之出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