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香港9月3日電 題:香港生產力促進局助大灣區港企升級轉型 打造先進制造業基地
中新社記者 魏華都
近年,新型工業化被視為粵港澳大灣區重點發展方向之一,希望利用創新科技幫助制造業升級轉型,提高生產效率,推動大灣區產業鏈優化升級,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制造業基地。
“香港的優勢是研發能力和產品設計,大量生產則需靠大灣區內地城市強大的產業鏈規模,所以雙方優勢可以互補,幫助企業升級轉型,做到真正的智能制造。”近日,香港生產力促進局內地業務首席執行官黎少斌接受傳媒采訪時如是說。
1967年成立的香港生產力促進局(下稱“生產力局”)是香港法定機構。作為工業4.0的促進者,生產力局近年為內地港資企業提供先進技術和創新服務,鼓勵它們升級轉型,推動新型工業化在大灣區發展,并幫助企業通過香港“引進來、走出去”。日前,記者走訪兩所位于中山、與生產力局合作的港資企業,黎少斌稱之為“模范生”。第一所是1988年始創于香港的模具供應商鴻利達,其在內地與馬來西亞設廠制造醫療器械零組件、母嬰及健康用品、工業及汽車零組件等精密塑料部件及產品。
2018年,生產力局為鴻利達中山基地引進自主研發的具備人工智能的車間數字化管理系統,讓管理人員可掌握生產車間的實時狀況,提升生產、庫存及工藝質量的管理,減少員工溝通成本,實現無紙快捷信息交流令企業更環保。
在生產車間里,隨處可聽見機器運作的聲音,卻不見有人操作,原來車間早已實現“無人化”,部分車間更配備多臺機器人,按照規劃路線24小時不停工。
鴻利達集團創始人兼行政總裁蔡俊杰表示,轉型為鴻利達帶來直接回報,2022年鴻利達人均年產值比2018年增加約37%,產值和利潤都有明顯提升。當天下午,記者來到壓鑄機制造商力勁集團,其于1979年在香港成立,研制冷、熱室壓鑄機及鎂合金壓鑄機等,目前已發展成為跨國企業,所生產的設備銷往全世界。
力勁科技集團執行董事謝小斯介紹,雙方已合作20多年,生產力局提供多種技術支持及測試,例如在碳纖維復合材料及工藝在汽車領域的應用與推廣上,力勁與生產力局通過緊密的合作,成功實現注塑和碳纖維材料熱壓兩道工序有效結合,同時生產力局也在多場國內外展會上與力勁一同將技術分享、推廣。2000年,生產力局協助力勁檢視注塑機及壓鑄機的設計,提出修改建議,以便符合歐洲安全標準的要求。
“企業實現智能化生產,整體成本普遍節省30%或以上,產能也增加一倍或以上。”黎少斌透露,目前大灣區內地城市有一成港資企業達到較先進的智能制造程度,其余的只能局部工序做到自動化,“但它們已踏出正確的第一步。”近日,生產力局與廣州市白云區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將在白云區設立生產力局(廣州)新型工業化技術工作站,支持港資企業利用白云區的產業和地理優勢拓展內地市場,鼓勵白云區企業通過香港“走出去”。
黎少斌說:“內地港企可同時受惠兩地政策,生產力局未來將加強服務,幫助更多企業升級轉型,邁向可持續發展的智能制造,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