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2023中國實體經濟發展大會”在廣東東莞召開。9月23日,“2023中國實體經濟發展大會”在廣東東莞召開。大會由民革中央、廣東省政協主辦,東莞市工業和信息化局、民革東莞市委會、《財經》雜志、《財經智庫》執行。
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理事長、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張軍擴發表演講,從五個方面分析當前經濟形勢與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問題,并提出相應對策,即進一步夯實經濟回升的基礎;著力促進制造業創新發展;持續推進制造業的數智化改造和綠色化轉型;高度重視和大力促進傳統制造業的品質提升;促進優化營商環境工作進一步走深走實,特別是要切實把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各項要求落到實處。
張軍擴在演講中重點講述制造業高質量發展,他認為,需要看到我國制造業產品的質量品質與一些發達國家的差距,相當一部分并非是技術差距所導致,而是由理念、意識和管理的差距所導致的。通過轉變理念、意識,提升管理水平等促進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潛力和空間同樣是巨大的。從制造業產品的種類上,中國可以說什么都有,甚至比發達國家還豐富,但要說品質好不好、好用不好用,往往還是趕不上不如德國、日本等發達國家。從食品藥品,到家具家電,從菜刀鍋具到裝備儀器等等,幾乎涉及每一種產品類別,甚至連一個小小的指甲刀,都是德國、日本的好用。
張軍擴舉例說明,幾年前他曾經到一個汽車廠家的實驗室調研,實驗室的檢驗檢測儀器幾乎全是進口,負責人也曾經在德國工作和生活多年,張軍擴問他為什么不用國產儀器,他說國產儀器雖然基本都有,但就是不大好用,精度不夠。問他是什么原因,他說主要不是技術問題,也不是材料問題,而是加工問題。他說德國制造這些儀器的技工,一般都有至少7、8年的經驗,有些人甚至一輩子都在做同一件事情,所以有不少技術訣竅,能夠做到很高精度。反觀我國的技工,不僅高水平技工嚴重短缺,而且往往干不了幾年就跳槽。
張軍擴認為,由此可見,我國在創造有利于“大國工匠”培養和發揮作用的體制政策環境方面,還需要下更大功夫。包括品牌培育,特別是注入文化內涵等方面,發展的潛力都很大,隨著我國發展水平和居民消費水平的提升,這方面需求和發展空間會越來越大。
文/北京青年報記者 劉慎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