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空間環境地基綜合監測網(子午工程二期)”新建設備光譜成像日冕儀順利通過工藝測試,并成功獲得首批日冕觀測圖像,標志著我國自主研制的首臺常態化運行地基日冕儀正式建成。
日冕是太陽最外層大氣,利用日冕儀對低日冕開展觀測,對日冕加熱和太陽風起源等太陽物理/空間物理核心科學問題的研究具有重要價值。同時,低日冕作為日冕物質拋射這一空間環境主要擾動源的發生和加速區域,對其開展監測可為空間天氣學應用領域提供關鍵數據。然而,由于日冕本身輻射極其微弱,可見光波段亮度僅為太陽光球層亮度的幾十萬至百萬分之一,且受限于地球大氣散射光的影響,使得在地面對日冕開展光學成像觀測尤其是光譜學觀測面臨巨大挑戰。
新建的光譜成像日冕儀安裝于海拔3200米的中國科學院云南天文臺麗江天文觀測站園區內,由山東大學與云南天文臺、北京大學共建,山東大學與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南京天文光學技術研究所、云南天文臺共同研制。
光譜成像日冕儀在安裝過程中
該日冕儀的主要工作波段聚焦日冕紅線這一低溫日冕輻射譜線,可對低日冕精細磁流體結構進行準同時成像和光譜觀測,彌補了國際同類設備在該波段觀測數據的欠缺。經專家評估,該日冕儀所獲科學數據的質量達到了國際一流水平,成為當前國際上工作于該波段最優秀的地基日冕儀。該日冕儀的設計還容許其工作于日冕綠線這一波段,從而可通過兩條譜線的準同時觀測對日冕大氣溫度進行診斷。
基于該設計,項目組順利完成了數據定標和光譜反演算法的開發工作,有效減少了多普勒頻移和譜線寬度的測量誤差,為高質量科學數據的持續產出奠定了堅實基礎。
據悉,光譜成像日冕儀是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空間環境地基綜合監測網(子午工程二期)”太陽-行星際監測鏈分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日地空間全鏈條監測的重要一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