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端新聞·河南商報記者 郝瑞鈴
2023世界傳感器大會如約在鄭州國際會展中心舉辦。
這是世界傳感器大會與鄭州“牽手”后的第五次盛會,全球傳感器領域知名專家、學者、企業代表共聚綠城,圍繞傳感技術發展前沿、國際發展趨勢和業內熱點問題等進行高端對話。
這一世界級一流品牌盛會緣何選中鄭州?傳感器產業熱潮涌動,鄭州當怎樣穩立潮頭?開放的河南將如何與世界更頻繁地交互?
河南在傳感器細分領域優勢明顯
中國儀器儀表學會名譽副理事長吳幼華是世界傳感器大會在鄭州落地的見證人,也是策劃者之一,今年是他在鄭州出席大會的第五年。在現場接受頂端新聞·河南商報記者采訪時,吳幼華回憶起籌備初始的情況。
2018年,他與中國工程院院士、華中科技大學校長尤政,中國工程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學教授蔣莊德到鄭州考察傳感器產業發展,鄭州乃至河南對發展傳感產業和傳感技術的決心和支持讓他記憶深刻,“春節剛過,2月底我們提出了策劃方案,10月份就成功舉辦了第一屆世界傳感器大會。”
同樣見證世界傳感器大會與鄭州傳感器產業一同成長的蔣莊德今年也如約赴鄭,他曾在首屆世界傳感器大會上發表“鄭州宣言”,也曾主持大會主旨報告。
作為世界級的產業發展大會、目前國內唯一的傳感器產業大會,緣何會選中河南,選中鄭州?
在蔣莊德看來,河南的智能傳感產業生態已經形成,擁有漢威科技等一大批在業內有影響力的企業,鄭州高新區正在形成產業集聚,尤其是,在氣體檢測等細分領域,鄭州擁有競爭優勢。
近年來,河南在傳感器細分領域優勢明顯,鄭州高新區智能傳感谷、開封流量儀表、洛陽氣象監測、新鄉MEMS制造、鶴壁光電傳感、三門峽精密測量儀器、南陽紅外光敏傳感等各具特色,形成“一谷多園”的發展格局,涵蓋氣體、氣象、農業、電力電網、環境監測、軌道交通等多門類傳感器產業鏈。
鄭州作為產業核心區之一,正在以高新區為引領,加快打造中國(鄭州)智能傳感谷。在工信部賽迪研究院公布的《2023年中國智能傳感器十大園區報告》中,鄭州高新區位居全國第四,中部第一。數據顯示,鄭州高新區已集聚傳感器相關企業4000余家,現有的高新技術企業中有780余家與傳感器產業相關,占全區高企總量的43.2%。
傳感谷是抓手,立足鄭州放眼世界
今年以來,河南重磅培育的28條產業鏈中,集成電路與智能傳感器產業鏈赫然在列。頂端新聞·河南商報記者了解到,按照規劃,這條產業鏈由省委常委擔任鏈長,由政府、企業、科研機構成立“三三制”工作專班,專門制定出臺產業鏈培育行動方案,繪制“四圖譜六清單”,系統梳理了60多項重點任務舉措。
河南雄心勃勃,目標直指“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智能傳感器產業生態圈”,到2025年,這一產業的年產值要沖千億元。
辦好“一個世界級大會”,聚力打造“兩個產業核心區、三個高能級平臺和N個特色產業基地”成為實現目標的確切路徑。
事實上,江蘇、廣東、山東、安徽等省份也在紛紛圍繞建設智能傳感器產業園區發力,并形成自己的優勢。
江蘇蘇州工業園依托長三角城市群優勢,與上海、無錫聯動發展;廣東則以廣州、深圳中心城市為主,力爭到2025年建成立足粵港澳大灣區、輻射全國、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智能傳感器產業集聚區;山東依托國家集成電路設計濟南產業化基地、青島嶗山微電子產業園、中德生態園集成電路產業基地等集聚優勢,大力支持聲學、壓力、氣體、溫度、紅外、生物醫學等傳感器突破發展;安徽進一步推動智能傳感器產業集聚,中國(蚌埠)傳感谷建設如火如荼。
傳感器產業熱潮涌動,河南和鄭州當如何穩立潮頭?
在吳幼華看來,河南省現在處于產業中高位,向更高位發展,還需要更多的扶持政策,包括產業政策、技術政策、人才政策等,發展的關鍵是要“有連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