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工信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國務院國資委、國家市場監管總局聯合公告2023年度智能制造示范工廠揭榜單位和優秀場景名單,重慶研究院礦用儀器儀表智能工廠入選智能制造示范工廠揭榜單位名單。
總投資5400萬元,建有4條智能生產線
礦用儀器儀表智能工廠于2022年10月建成投產,總投資5400萬元,以智能制造為主要方向,以精益管理為基礎,引入西門子公司開展總體規劃設計,搭建了以PLM、MES系統為支撐的研發生產協同及數字化生產體系,建設了便攜式甲烷檢測報警儀組裝檢測智能生產線、礦用一氧化碳/甲烷傳感器柔性組裝檢測智能生產線、隔爆兼本安電源組裝檢測數字化生產線、PCBA檢測涂覆數字化生產線等,構建了傳感器產線數字孿生、5G+AR生產現場管理及設備巡檢、5G+工業物聯網生產環境監測系統,打造了以智能預警平臺為基礎的新型智能礦山服務模式,成為行業首個礦用儀器儀表智能工廠。
2022年5月,礦用儀器儀表智能工廠獲評重慶市“創新示范智能工廠”。2023年10月,新華社把其列為“國有企業智能制造百家行”進行專題調研。
打破中低端瓶頸,打造10個應用場景
目前,礦用儀器儀表產品質量仍處于中低端制造水平。針對生產制造及倉儲物流數字化程度低、關鍵生產環節數據缺失、制造過程數據利用率低、生產管控智能化程度低、信息管理系統集成化不足等問題,礦用儀器儀表智能工廠打造了“IPV6工業互聯網的網絡通訊、基于5G+AGV的倉儲物流、基于邊緣計算的產線動態調度、基于數據分析的產品標定工藝優化(基于大數據的質量分析)、傳感器數字化產線數字孿生系統、基于人工智能的人機物協同、基于機器視覺的質量檢測、基于5G+AR的生產現場管理、基于標識解析的生產全要素追蹤、基于5G+工業物聯網的生產環境監測”等10個新一代信息技術具體應用場景,完成了生產制造方式的轉變,實現了生產過程中設備監控、品質管控、物流倉儲等方面的數字化與智能化。
生產效率提高30%,產能提升43%
工廠投產后效果明顯,實現生產效率總體提高30%,自動化產線產能提升43%,資源綜合利用率提升10%,運營成本下降15%。研發方面:建立PLM系統,使用虛擬仿真技術,產品研發周期平均縮短23%;生產方面:建立信息化與數字化相結合的生產制造模式,實現柔性化生產,滿足了多品種、小批量的生產特點,訂單準時交付率提升20%,在制品庫存降低18%,產品的競爭力明顯提升;質量方面:增加關鍵工序的檢測設施設備投入,強化過程質量控制,使用視覺檢測、在線功能檢測等,實現產品生產過程的質量管控、質量可追溯及質量改善,產品品質不良率降低32%;減員增效方面:通過自動化產線建設,自動化生產線減員70%,產能提高43%。
致力打造國內領先、國際先進技術產品
智能化轉型是傳統企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當前,重慶研究院正加快推動傳統產業智能化、數字化、綠色化改造,大力發展高端制造、智能制造。礦用儀器儀表智能工廠建成,實現了產線與產品同步升級,其建設方案具有較大的通用性、代表性、示范性,對提升本行業的生產制造能力和競爭能力,為制造模式相近企業提供了技術支撐與樣板參考。
面向未來,重慶研究院將繼續對標國際最高標準,推動礦用儀器儀表智能工廠進一步功能提升,聚焦產品智能化轉型,實現質量升級、技術升級、產能升級,打造更多國內領先、國際先進的技術及產品,以產業大突破推動智能化升,為煤礦安全生產和礦工生命安全保駕護航。
來源:測控分院
文/圖:徐琴
通訊員:黃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