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器儀表商情網 最熱話題】隨著時間的推移,各種新興技術、新概念也不斷出現在大眾視野當中,如3D打印技術、工業4.0、互聯網+等等。今天,咱們就來談談什么是工業4.0,以及德國、美國、中國三個“工業4.0”有何不同?
工業4.0概念最早由德國提出、現在已經在世界上幾個工業大國開始進行實施的、通過信息技術與工業相融合以提升工業水平的國家產業戰略,正在深刻影響今后的全球工業產業布局。德國將之稱作“工業4.0”,美國定義為工業互聯網,中國或沿用德國的定義,或稱作互聯工廠。
工業4.0將整體提升企業、行業、國家的競爭優勢,這主要體現在五個方面:
1)互聯。除了基礎層面的生產設備之間,設備和產品之間的互聯外,虛擬和現實之間的互聯等更深層次的概念也將在一定程度上實現;
2)集成。這既包括傳統意義上端到端的集成,也包括一個產業鏈及其相關行業的縱向和橫向集成;
3)數據。大數據等相關技術大類的發展將使得工業領域實現對產品、運營、價值鏈等一系列內外部數據更為科學的管理和把控;
4)創新。由技術創新所引領的一系列產品、模式和業態的創新將形成大規模的良性創新循環,帶動相關各工業鏈條內的技術提升;
5)轉型。在前述的各項變革基礎上,工業領域內也將實現若干轉型,比如從大規模生產向個性化定制的轉型,從生產型制造向服務型制造的轉型等。
我們在此將對德美中三國的工業4.0規劃進行對比,以便相關機構和企業對工業4.0在全球范圍內的最新發展有更深入的了解,進而制定相應行業和公司發展策略。
德國的工業4.0規劃
德國提出并實施工業4.0戰略,是其應對最新技術發展,全球產業轉移,以及自身勞動力結構變化的國家級戰略。歷史上,在工業2.0及之前的世界工業變革中,德國一直是作為世界工業化領導者、行業游戲規則制定者的姿態出現。然而從以信息技術為主導的工業3.0以來,美國在新產業發展上獨占鰲頭,德國等歐洲國家在其中的表現卻乏善可陳。面對著美國從2009年開始實施的制造業回歸政策并提高其產品和技術在高端工業市場競爭力的局面,以及中國等新興市場國家通過成本優勢和技術升級從低中端開始向上對全球市場的蠶食,以德國為代表的西歐傳統工業國面臨著巨大壓力。
因此,由德國默克爾政府發起并在世界范圍內推廣的工業4.0,希望重塑自己在工業領域的全球龍頭地位,并解決老齡化等問題的積極應對戰略。在這一高度下,德國本身的工業4.0規劃,非常側重借助信息產業將其原有的先進工業模式智能化和虛擬化,重視智能工廠和智慧生產,并把制定和推廣新的行業標準,放在發展的首要位置即德國的工業4.0的產業集成。
以在其規劃中占據重要地位的智能工廠戰略為例,其設計中,人、機器和資源將會如同在一個社交網絡里自然地相互溝通協作;生產出來的智能產品能夠理解自己被制造的細節以及將如何使用,并積極協助生產過程。這種設計集中體現了德國的變革思路:將信息技術引入其有著傳統技術優勢的“剛性”工廠,通過大數據和虛擬化等工具增強其產品的柔性,也就是生產過程適應變化的能力和定制化的程度,來達到以信息技術的“器”為其制造業所用的目標,并將此模式標準化,加以推廣。
美國的工業互聯網規劃